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由孙京涛的《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说开去

[2006-07-25]      责任编辑:ansel   

    2004年孙京涛连续出了两本好书《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荒谬的真实——戴安·阿勃丝传奇的一生》,前者对纪实摄影在中外的发展脉络做了细致的梳理,后者叙述了阿勃丝这位在当代摄影史上具有巨大影响的摄影家传奇的一生。从纪实摄影的实践者,到纪实摄影的研究者,我们可以看到孙京涛力图摆脱中国摄影界在摄影研究方面,忽视摄影史,空谈理论的毛病,他的研究无疑具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开阔的视野。

    我们约请了曾在英国学习摄影刚刚回到国内的赵刚撰写书评。编辑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本刊编辑与赵刚多次讨论,虽然文中提到了当前纪实摄影发展的问题、纪实摄影与其它领域摄影的关系问题,但是我们共同的意见是,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在国内才刚刚开始,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得到澄清。——编者

    看完孙京涛先生的新著《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首先要说的是,向孙京涛表示我的敬意。

    做好纪实摄影不易,做好纪实摄影的理论研究更不易,孙京涛先生知难而上,完成这样一部纪实摄影专著实属不易。我曾在国内从事新闻摄影多年,后远赴英伦攻读纪实摄影,深知纪实摄影理论和实践的庞杂。西方纪实摄影的博大精深、百花齐放,源于对摄影史和理论体系不遗余力地研究和构筑,在这样雄厚的基础上,一代又一代纪实摄影家不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陈出新,整体水平自然走高。相比之下,有关纪实摄影的基础理论,国内纪实摄影界长期以来理而不清,越理越乱。从这个角度来说,孙京涛确实为中国纪实摄影界做了一件大事、好事。

    要完整、充分勾勒纪实摄影的轮廓,绝非易事。但是为中国纪实摄影发展计,我们又不得不对纪实摄影做一番思考;摄影基本上就是一个舶来品,为了将中国的纪实摄影实践在国际大背景中定位,我们也不得不坐下来对中国纪实摄影的历史做一番梳理。理清了历史的脉络,自然比较容易看清通向未来之路。在《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以下简称《纪实摄影》)一书中,孙京涛 “以时间为脉络,阐述不同时期纪实摄影的不同形态,并通过评述有代表性的摄影家,探讨相应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力图说明白一些问题”(见作者 “后记”),这使我们有可能对国外纪实摄影的各种风格和实践、以及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

    但是,在目前国内纪实摄影基本理论架构尚未确立的现状下,这种形式的列举存在着相当的危险性:第一,对摄影圈外人来说,这本原本想做成纪实摄影论著的书很可能会沦为“用经典摄影佳作展示的世界近现代史的《老照片》”(《纪实摄影》“内容简介”)。我想,这绝对有违孙京涛的初衷,我宁愿相信这只是出版社和责任编辑为扩大市场而作的“广告”而已。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暴露出中国纪实摄影的问题——因为从来没有过强有力的一致的纪实摄影理论和实践,社会大众至今依然将“纪实摄影”看作“纪实性的摄影”。第二,对纪实摄影的圈内人而言,鉴于纪实摄影的多变性和多样性,在未剥离出纪实摄影发展主体脉络的情况下,企图以介绍纪实摄影的不同形态和个体实践来勾勒纪实摄影的整体轮廓,很容易显得杂乱无章,让人晕头转向,无所适从。这样,又极可能像从前的中国纪实摄影实践一样,“大家暗自揣摩,照着国内那几份报刊和几种图书介绍的外国纪实摄影家一些零星图像在那里比划,或者按着朋友及消息灵通的人物自国外带回的几种名家摄影画册学样子”(刘树勇,“序言二”)。正因为如此,列举式的阐述必须在解剖出纪实摄影发展主干的前提下进行,即 “以发展传承为脉络”, 否则“以时间为脉络”的叙述很可能变成“流水账”。

   纪实摄影的定义,历来莫衷一是。孙京涛在《纪实摄影》的“前言——纪实摄影的基本含义”中做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整理和辨析工作,从斯特莱克到纽霍尔,从兰格到罗特斯坦,等等,历史上对纪实摄影基本含义的论述一一浮现于我们眼前。

3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赵刚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