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刘铮的观念摄影

[2007-02-25]      责任编辑:ansel   

  刘铮说:"我想有计划地完成中国人的三部曲。第一步的'国人'是现实,第二部分的'三界'是文化,而第三部分就是有关历史的。我已经有了构想,也开始准备了,但还没正式拍。我要完全地作历史照片,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新排演,像拍电影一样拍,以表现我对历史的看法……第三部分是用8×10的大机器来拍。我的机器都买好了,是一部古董,木头制的相机。"下面的一个主题是"一种更主观,更深刻的东西。题目是《革命》。"当然,还是用安排的手法。他解释说:"我觉得很多东西没有什么界限,比如生和死、虚和实、真和假。到底我们现在是生的,还是死了之后才是生的,这个谁也说不清。我只是比较好奇,想感受一下离死亡近一点的状态。于是从医院到车祸现场到刑侦现场,我都站在那儿,想让自己接受它,想知道这死是怎么回事。蜡像也是一样,原本很假的东西,传达的却是真信息,说不好到底是真还是假。这种界限模糊了之后,我拍起片来就非常自由,不再受形式的局限?quot;刘铮的拍摄不是要模仿人生,而是在搜觅着鲜活人生的对等物。他用图像的内在秩序在图像中完成了自足的文本。它通过有意味的形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真实--被"他自己"所需要的真实。静物、风光、蜡像表述了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两个世界间的统一性与矛盾性。这些静物、风光、蜡像瓦解着现实又逼迫你思索着现实。他撩拨着人的沧桑意绪与悲观意绪。这一种拍摄思路使我们的观念既内嵌又凸显于被摄物中。既然生活有虚构性,那图像为什么不能有虚构性?面对这些虚构性图像,刘铮是一个导演者、感受者和对感受的强调者。很多时候,他只是以一种混沌观念的趋向,去包裹被摄物。此时,他自己也是一个无言言说者。

  在"三界"(人鬼神)中,他用导演的办法去混淆现实与历史。他在幽思冥想中找到了他自己的戏剧化的叙述方式。他说:"我发现'三界'更能体现我想象的发挥。我觉得人的想象是应该有翅膀的,不该受任何束缚……化妆。我特别对人的化妆着迷。化了妆之后,整个意义与原先的就完全不同。人结婚要化妆,在舞台上要化妆,在舞台下也要化妆……"刘铮在小型化的事件中还原着他的概念和抽象。站在批评家的位置上,面对着粗野、痉挛、唐突,面对着反讽、揶揄、隐射,面对着道德压抑,病态人格,社会的赘疣和夜晚有狼的风景,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判断。我们不会完全迎和着图像的振幅。

刘铮作品《革命》


被强暴后的喜儿

美人计

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