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在自然中追寻心灵上的美感

[2006-07-25]      责任编辑:ansel   

   大自然赋于人类艺术创造的灵感,山川秀色给予风光摄影家丰富的题材,摄影家在风光摄影中感受着自然美,陶冶于大自然中,在不知不觉中,摄影家的情感融于山川河流的秀丽之中,山川河流成了摄影家抒发个人感情的象征,渐渐地,摄影家的个性气质思想也浮现在他的风光摄影作品中。同样拍黄山,不同的作者心中有不同的黄山,正如人们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郎静山大师拍的黄山体现古代文人画的画意,画面表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天人合一的道家境界,陈复礼大师的黄山风光,追求的是诗画意的效果,作品充满明快、活泼、向上的意趣。因此,人的不同文化素养、审美趣味影响着他的风光摄影作品。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影响着摄影家的创作,如同样是拍月亮,美国摄影家亚当斯的《月升》与陈复礼的《千里共婵娟》,所体现出的不同意境,就表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个人的文化、社会背影不同,必然体现在他的风光摄影作品中。

    要提高风光摄影的创作水平,摄影者就必须不断提高人的文化修养,提高人的审美水平。审美是人类社会和人的创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活动,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与审美的关系,按照美的规律来表现美、创造美,可以使人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逐步达到充实、纯洁、高尚的人生境界,风光摄影作为一个艺术的品种,也是一样的。风光摄影的内容主要体现于摄影者对物象的摄取、提炼。一幅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是一个从物象——意象——意境的艺术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升华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成功转换,有赖于作者审美思想的表现,是艺术人生化的体现。风光摄影家通过视觉来发现这客观的自然美即物象,作用于大脑,大脑通过选择,通过摄影器材和摄影手段的运用,创作出一幅风光摄影作品即意象,这幅作品表达出作者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即意境,这样一幅风光摄影作品就诞生了。由此可见,一幅好的风光摄影作品,关键在于它的意境如何。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境界。风光摄影家以心灵映射万像,表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为一个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风光摄影艺术品的“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摄影家对意境的创造必须倾注于生命,这才能使一个平凡的画面成为一幅成功的艺术品。

    要创设意境,就要靠摄影家凭借他内心的人生积淀,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之所在,从大自然中去把握,去思考生命的真谛,要以“心匠自得为主”的心理优势,在把握全景的基础上,凭胸臆的创构去创作。摄影家通过摄影的“写实”到“传神”,在摄影画面中组织线、光、色、形,使之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有深刻内涵的意境。这“意境”是摄影者所创的,是从他最深的“心灵”和“物象”接触时突然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以“意象”方式表现出来的,它不是客观的照相,是艺术创造的火花,是摄影家审美思想的体现。当然,意境的产生和实现有一个过程。作者在深入自然中,看到某种影像可能激动不已,这就是触景生情,接着就必须进行艺术构思,只有经过构思,外界的原始物象才能在头脑里形成艺术的意象,然后调动各种手段把它表现成为照片上的艺术形象,以拍摄荷花为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以“出淤泥而不染”被视为一种高风亮节,让人怦然心动,围绕荷花的创作不计其数,荷花成了久拍不衰的题材。但由于人们的艺术思想、人生哲学的不同,不同的人,依然拍出了不同的感悟。摄影家简庆福的作品《浮生如梦》以他独特的思维,一反人们常用的近距离或特写拍摄方法,而以独特的提炼和升华物象的能力,将无边无际的荷涛尽收入镜头,任其随风起舞,飘舞的画面如烟如云,红中有绿,绿中有红,是荷非荷,是莲非莲,隐隐约约、若仙若幻,似喜似凄……把人带进一种绝纱的境界。这里作者不仅把物象和意象表现得美伦美奂,而且把物象、意象和意境一以贯之,可真是技高一筹,魅力无穷。作者借景抒情,使我们从作品中体味到作者的人生、经历、沧桑和感悟……。


   总之,在风光摄影创作中,摄影家会在自然中取得心灵的升华,寻找到心灵的归宿,取得美的启迪,同样,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摄影家,会以他对人生真善美的领悟,创作出优秀的风光摄影作品,为观赏者所感动,为观赏者所接受,艺术真正成为点燃人们人生之路的火炬。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编 .光影思维.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
[2] 宋生贵.人生艺术化. 北京,文艺研究,2001(1)
[3] 高裕民,周玉梅.人生学论纲.北京,当代出版社.1996.
[4] 蒋孔阳.美学与艺术评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陈丹升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