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黄河流年

[2005-10-18]      责任编辑:ansel   

 

 

 

 

 

 

 

 


 
塬上赶路人

    古老黄河历史的另一端在8000年前,那时两岸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农业。在后来历史的演进中,依偎着这条大河繁衍生息的族群把农耕文明演绎到了这个世界上同时期最为发达的文明形态。历史的脚步已经远去了,流变着的黄河,也流变着黄河岸边黄河人的生活。脚下的土地仍是这浊混的水流沉积下来的最厚重的存在。这个族群也依然承延着农耕为本的文明形态。

    春枝葳蕤,絮柳扬花,秋叶萧瑟,冬至腊月。人们生活劳作的节律与自然相随。民间有了“二月二,拍瓦子,蝎子出来没爪子”、“三月三上北关,南瓜葫芦结一千”、“九月九,龙王封住口”等谚语,四时八节,寒往暑来;春耕夏锄,秋收冬藏。人们起居有常,耕耨以时。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个有着悠长历史的族群在这个悠长的大河岸边,生养于斯,哭笑于斯。生生不息,繁衍发展。

     在时光进入人类纪年的第21世纪的时候,历史的流变也在嬗变着既有的一切。我感到在这朴素平静下面有着一阵一阵沉闷、迟缓、然而有力的脚步声———是的,她在前进。她在进步!因其迟缓,方显得有力,也因其有力就只能迟缓。这是一片变化着的大地。

     历史是一条河。一条河也是一部历史。 人类智能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摄影,人为自己造了一面“镜子”,还有记忆。自此,这个世界的历史就不再只是无形的了,文化亦显得丰富而有趣味。

     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摄影于我,是一个过于严肃、巨大的方式,是一个对现实世界介入的思考和言说,是一个对自己生活着的空间的知理与情绪的承载。

     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在七八十年代抱起相机的中国大陆摄影族群,注定了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注定了是在观念的夹缝中图谋发展的一代,注定了是在产生大师的空白地带执著地存在着的一群人。

     从1978年一台卷着机皮的双镜头“海鸥”4A,我开始有了感光不足的显影。“先天不足”是历史的限定。

     1985年,我尝试着从镜头里那些生活着的人的各种形态中去读解世界、读解生活、读解脚下这片厚厚的土地,从主观、艺术化地给对象的修饰,逐步进入到体察、感受,进而去思考,诸多朦胧的意念在影像的表现中渐渐显化为生活、土地与文化的关系,还有人。从豫东黄河曾经泛滥过的那片土地向西延伸的路,一直在这条古老大河的岸边。

    手中的相机也终是褪尽了“艺术”的光彩,还原到最本来的“照相”的“朴素”上来了。浸染影像的20年里,脚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的生活教我廓清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对生活感悟的诚实。一如生活在这条大河岸边的人们。

     在生命早已越过不惑之后,能让脚下的土地透彻摄影,透彻自己,只能连同所有的一切托付给这条亘古流淌着的大河和它两岸的土地。曾是:“生命的根与这片土地联结得太深太深,它已是我们这个族群生存的图腾。”至今也未曾丢掉,只是少了些浪漫或沉重。平淡的平实。20多载的摄影路,只找到了一个方向。

     生活流淌着浮光掠影的图像,在我眼前浮现出这样四个大字———民间万岁。

     今天的人类已处在一个由着自己的智力启动起来的狂飙之中了,发展在几何级地变速。跨越一个世纪和又一个千年纪元,历史的节奏被置入了物理加速器,文化的演化像风中翻卷的书页,早不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睿智地融理天地和自然万物了。

     不知道快门闪动的同步有没有差误,错动和虚化的影像并不都是因为机械的误错。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继续下去的拍摄……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