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摄影技巧 >> 正文

图解写实性摄影表现技巧——发现主题篇

[2006-07-20]      责任编辑:ansel   

    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图片也一样。但因为图片是拍摄自现场,生动、直观的生活景象,很容易将读者的思路“引向歧途”,从而忽略掉理解摄影者的主要意图。因此摄影者在按动快门之前,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图,有意识地重新组织这些景象,从而有效地诱导观赏者在阅读过表面的形象或情节之后,自然而然地顺着你的思路理解下去。而从阅读者的角度来看,除了观看画面上直接体现出来的那些最直观的东西之外,还应该通过摄影者对画面的组织方式,来完整地理解摄影者的拍摄意图。通过图片的沟通需要摄、读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一幅图片是否成功,关键看双方是否能够通过这幅图片,顺利地完成思想、感情的传递过程。

    实现主题传递的方法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会在以后的评介中陆续分析。大家也许还记得第五期中的一幅作品,盖蒂图片社记者Paola Bronstein 2002年拍自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家诊所门前的画面。一个得了一种叫做利什曼病的小女陔,正站在一面被子弹打得千   疮百孔的墙面前等待就医(图一)。这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主题传递方式,背景被战争打得千疮百孔的墙面,非常强烈地暗示着战争给人们身心方面带来的创伤,要远比孩子脸上的伤痛更为严重。这时,孩子痛苦、期待的表情与脸上、墙上的伤疤相互呼应,读者几乎不可能忽视这一主题。而照片传递出来的信息的真实性和现场的自然状态并没有受到任何的破坏。
    图二是一幅以情绪感染来描述主题的作品。美国摄影记者劳拉·斯科汀在一个护士学校中捕捉到的画面。一位学员面对自己的体重大惊失色。情绪的感染力来自主体人物的表情,而这个表情是由于台秤的存在而体现出意义的。这两个因素对于这幅作品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缺一不可。
    图三是一幅以现场气氛来描述主题的作品。美国首都华盛顿,几个无家可归者挤在一个暧气出口,借以躲避剌骨的寒冷。这应是从一组报道美国东海岸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的专题中选出来的。照片拍到的无家可归者给所有读者以强烈的震撼。精彩的画面本来应该吸引读者对美图的欣赏,但主人公的处境将这种好奇,无法回避地拉回到现实之中,让人们对这些流落在街头的穷人给与无限的同情。
    我曾多次当面请教过,西方摄影师并不避讳将灾难拍摄得非常美丽。看过这幅画面也许我们会理解他们的真正意图,摄影师需要用否种手段吸引观察者的注意(当然出奇的美丽只是其中一种),然后通过技术手段将主题强有力地体现出来。
  


图一:
    盖蒂图片社记者Paola Bronstein 2002年拍自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家诊所门前的画面。一个得了一种叫做利什曼病的小女陔,正站在一面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面前等待就医。本来是常态的场面,但摄影师将墙面上的弹孔与孩子脸上的疮疤进行了强列的呼应,从而使主题出现提升,暗示作者期望战争的创伤和孩子的病一样早日得到康复。
 
 


图二:
    美国《American Statesman》摄影记者劳拉·斯科汀(Laura Skelding)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一个护士学校中捕捉到的一个画面。一位学员面对自己的体重大惊失色。

 
 


图三:
    路透社提供的照片。2000年1月25日拍摄自美国首都华盛顿。几个无家可归者挤在一个暧气出口,借以躲避剌骨的寒冷。
 
 
 

图四:
    法新社记者Frederic J. Brown 2002年五一劳动节拍摄自北京街头的一幅画面。一个环卫维修工坐在街头一个被遗弃的沙发上午休。作者试图描述劳动者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生存状态。维修工的统一款式着装,休息的方式,墙上的字迹,街头已被遗弃的尚完好的沙发,甚至地面、墙面斑驳的痕迹,都在向观察者提供着大量的信息,丰富而立体地交待了大的社会背景,从而使一个看起来很偶然的瞬间,体现出充实的社会学、历史学内涵。

图五:
    法新社记者Laula Boushnak 2002年10月19日拍摄自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由于长达12年的经济制裁,许多伊拉克家庭不得不让孩子出去工作。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时身份本身(当然包括行为)就可以非常好地点明主题。这种繁重的劳动绝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去做的。
 


图六:
    美联社记者Natacha Pisarenko2003年8月31日拍摄自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一个镜头。两个阿富汗难民孩子终于返回到自己的家园,高兴地跳了起来。早在1992年,阿富汗的内战便毁掉了这座城市。大的环境背景与孩子的行为结合起来,非常有效地点明了摄影师的意图。
 
 


图七:
    美联社记者科文·格拉沃尔(Kevin Graver)拍自加拿大多伦多街头的一景。由于环卫工人罢工,一位等待过马路的妇女不得不捂住鼻子躲避熏天的臭气。主体人物的动作、表情与背景上的垃圾相呼应,使主题得以顺利彰显。

2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