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佳作首页 | 人像写真 | 人体摄影 | 风光旅游 | 民俗节庆 | 新闻纪实 | 样片实拍 | 秀展摄影 | 生态飞羽 | 个人影展 | 专题影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佳作赏析>>专题影展>>正文

浙江省第17届摄影艺术展览入展作品(附评委点评)——记录(文献)类

[2018-07-16]      责任编辑:原创    点击量:

 

铜奖作品

▼ 13、《义乌中欧班列 开启新丝路》  作者:吕斌(金华)

   ▲1.2017年9月9日,首趟中欧班列(义乌-布拉格)发运,搭载小商品货值超2200万元。据义乌海关统计,2013年-2016年间,中欧班列(义乌)进出口年均增长2倍。

   ▲2.2015年8月25日,随着中欧班列的双向常态化运行,从义乌港出口的集装箱上升趋势明显。

 ▲  3.2016年8月16日,义乌海关保税物流中心。海关工作人员正在对一批通过中欧班列运抵义乌的西班牙红酒进行查验。

 ▲  4.2015年6月4日,由中欧班列(义新欧)带回的欧洲商品首次亮相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现场,便成全场焦点。

   ▲5.2017年5月6日,2017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上,俄罗斯客商向中国消费者展示俄罗斯特色食品“大列巴”。

 ▲  6.2016年5月24日,义乌国际博览中心。亚洲最大的旅游商品及消费博览会——第八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非洲客商也来挑选由中欧班列带来的欧洲手工艺品。

  ▲ 7.2016年5月16日,2016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波兰的客商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进口琥珀饰品。

   ▲8.2015年6月4日,西班牙艺术家在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上演唱民歌。中欧班列(义新欧)的开通道,也促进了中国与欧洲各国的文化交流。

评委点评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也是本届影展所需的重大主题之一。作者立足本土,抓住具有标志性、示范性工程--中欧班列(义乌-布拉格)发运时刻,用相机纪录这一“伟大的瞬间”。让今日的新闻成为明日的历史。 (评委:王小川) 

 

▼ 14、《春运归乡人》  作者:殷福军(宁波)

   2016年至今,一直拍摄这组照片。春运列车的归途中,每一列车厢的车窗犹如一个标准相框,仿佛讲述着一个个游子的故事,有人嬉笑,有人沉思,但是心早已进入了故乡,他们都透过列车的车窗定格在了这一瞬间。

评委点评
    “春运”算不上什么新鲜题材,过去二三十年里,国内外许多摄影家拍过不计其数形式各样的照片。但作者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在自己的镜头里,把每一列车厢的车窗刻意地设计成了一个标准相框,相框里的那些照片,定格了一个个车厢的生活片段,也框住了不同时间节点的旅途故事。而读者在看这组照片时,就像在翻影集,里面有不同阶段的人生状态:抱着孩子的女人,倚窗沉思的男人,小心翼翼照顾孙辈的老人……总有一种瞬间会让你联想到曾经或当下的自己,并回头反思自己走过的路。好的作品可以观照出被摄者的情感和命运,能让每个读者产生共鸣,《春运归乡人》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此。 (评委:戚颢)

 

▼ 15、《宜家系列Ⅲ》  作者:谭秋民(丽水)

   宜家无疑让中国购物者感到舒适。各个年龄段的顾客都会在中国各地宜家展厅的沙发和床上打瞌睡。北京一家宜家门店推出了新规定,禁止人们在展示家具上睡觉。但顾客并不遵守规定。宜家工作人员发现很难执行这项禁止蹭睡的政策。报道称,宜家获得了它想要的:在中国的迅速扩张。2016年统计,宜家在中国已有24家门店,顾客仅在食品部门就花费了近20亿美元(约合133亿元人民币)。大家都知道,一顿大餐可能会让人感到困倦。

评委点评
    这是一组有趣的照片:乍一看,好像都是私密空间里的生活照,被拍摄者在自己家的床上休息、玩闹、打情骂俏,和闺蜜说着悄悄话……但细看,不甚起眼却又无处不在的吊牌和标签提醒观众,这是商业区的公共空间。作者聪明地用“演绎”的手法,把隐晦的批判藏在从“自家”到“宜家”的反差里,这组看上去“理所当然”的“生活照”,活色生香,又意味深长。  (评委:戚颢)

 

▼ 16、《余姚淘汰传统砖瓦窑十年全记录》  作者:陈斌荣(宁波)

   2017年11月20日,随着“嘣、嘣”的巨响,浙江余姚市梨洲街道南庙村生产粘土砖的梅山砖瓦厂轰然倒塌。这意味着,经过10年努力,存在了2000多年的“秦砖汉瓦”已全部退出余姚这片土地,为全省节能环保树立了榜样。 2007年之前,余姚市共有粘土砖企业66家,占地面积达2808亩,年产10亿块标砖。这些“泥老虎”每年要吃掉粘土约137万立方米。消耗标煤近10万吨,年排放二氧化硫等废气约2500吨,严重污染环境,破坏余姚生态。 根据《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浙江的传统粘土砖瓦窑不久将全部关停,那些高耸的烟囱,火红的砖窑记忆,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从2011年起,余姚市加快了砖瓦窑拆除步伐,这是牟山湖畔一座粘土砖瓦窑被定向爆破拆除。(摄于2011年9月27日)

▲2.肖东砖瓦厂是余姚市2017年第四季度最后拆除的砖瓦厂之一,被爆破拆除后,这片土地将成为跨海大桥连接线的建设用地。(摄于2017年10月14日)

▲3.传统砖瓦的原材料是粘土,每座砖瓦厂周边都会有一大片土地被挖空成废地。(摄于2007年8月31日)

▲4.砖瓦厂除了制砖取土要毁大片土地外,堆放待烧的砖坯也需要占用大片土地。(摄于2007年8月31日)

▲5.烟尘滚滚的烟囱和辛苦的窑工,是砖瓦厂的标志。(摄于2007年8月31日)

▲6.在“退窑还耕”过程中,也发生过村民阻扰的情况,这是基层干部对阻挠湖山砖瓦厂爆破的村民耐心做解释。(摄于2011年9月27日)

▲7.姆湖砖瓦厂被余姚环保部门查封了,窑工收拾工具准备走人。(摄于2017年8月17日)

▲8.姚西砖瓦厂拆除前,外地窑工拍下的全家福,他们曾为余姚建设流过汗水,我们应当记住他们。(摄于2007年8月31日)

▲9.砖瓦窑炸除后,土地平整利用工作也将抓紧进行。(摄于2017年11月20日)

▲10.别了,曾经火红的粘土砖制造业,曾经热浪袭人的砖瓦窑,这些影像会告诉人们曾经的变迁。(摄于2007年11月29日)

评委点评
    摄影是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方法,纪录类作品是关于社会事件或生存状态的观看。
    作者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选择了余姚淘汰传统砖瓦窑这一事件,通过近十年的跟踪纪录完成了这组作品。整组作品在影像的处理上把握有度,历史和现实,场景和细节,冲突和欢笑都有很好的表现,整个故事的叙述也比较流畅,达到了主题和技法的合一。
    摄影家就是一个选择者,在不断的选择中表达思想,呈现风格。 (评委:吴力 )

 

▼ 17、《土命》  作者:黄利明(绍兴)

   土命:土地,人类最踏实的精神家园。 《礼记·郊特性》说:“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有着几千年农耕历史的中国人,对土地怀有炽烈的情感,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他们将土地视为自己的生养之母。特别是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早已与土地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再难分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大批农民因各种原因从农村搬进城镇都市,踏上柏油路,走入钢筋水泥林,迈进一间间亮堂的房子!然而离开了土地,他们忽地感到了失落和茫然,变得手足无措,对土地亘古的依恋让他们一次次地去寻觅,遵循内心最本真的渴望。他们把泥土装进花盆木框,搬上阳台楼顶,种下葱蒜,然而这只是杯水车薪。于是,他们走下楼道,睁大眼睛寻觅“救命”的泥土。在尚未种上行道树的石框里,他们洒上几粒青菜的种子;在被拆掉的城中危房废墟上,他们开辟出来种上了玉米;在别墅的露台,他们不稀罕种花养草,而是种上各色蔬菜;……。看着自己种下的庄稼茁壮成长,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他们拭去额头的汗珠,露出了微笑,站在土地上,他们拥有了无穷的活力。这些进城的农民衣食无忧,并不靠地里的出产来养家糊口,他们在地里享受的是播种的希望,劳动的充实,收获的喜悦。踏踏实实地触摸土地,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无比的宁静、充实和满足,土地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他们,对土地爱得深沉。

▲1.2017年12月,诸暨永安佳苑安置小区路边,尚未植上绿化树的石框里种满了葱。

▲2.2018年3月,诸暨地标建筑——开元名都酒店后面的荒地上,祖孙俩在用木板围起来的地里察看土豆苗。

▲3.2018年2月,诸暨一小型服装厂的院子里,圆形花坛种满了蔬菜。

▲4.2018年5月,诸暨天成锦上一排屋平台上,一位年长的业主在打理一畦菜地。

▲5.2017年12月,一对拆迁农民夫妻站在安置房露台,四个大花盆全都种上了青菜。

▲6.2018年6月,诸暨中央华府17楼楼顶,一位业主在采摘种在塑料盆里的辣椒。

▲7.2018年5月,诸暨苎罗三村“城中村”拆迁废墟上,一位附近居民用砖石围出一块菜地。

▲8.2015年2月,诸暨学勉中学门前,一位农民立在田里,眼前,一座新建高楼已拔地而起。

评委点评
    这组作品关注的命题很大,但是切入点却很扎实。作者关注的是中国轰轰烈烈的城镇化。在浙江的三四线小镇中,当地很多农民迎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种巨变和原来的农耕习惯有了矛盾。作者找到了比较巧妙的方式去叙述这种矛盾,也就是寻找那些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土地和绿色。

    整组作品的角度比较多元,观察比较细致,镜头语言的运用稍显单一。 (评委:陈荣辉 )

 

▼ 18、《农民管乐团》  作者:程丽敏(杭州)

评委点评
    农民和管乐团联系在了一起是这组图片的看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一直是大家关注和谈论的话题。美中不足的是,整组图片只呈现了演出场景,没有农民乐手们的日常生活记录,更没有乐团成型过程的画面。 (评委:王芯克 )

 

▼ 19、《群》  作者:王华平(丽水)

   我开始有意识的关注和记录群体活动是在2012年,至今一直对一些具有较强情绪性的人物、群体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持续性的记录拍摄。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发展,如微信、QQ等即时聊天软件的出现和普及,线上群组功能不断完善,线下群体活动样貌不断丰富,为摄影创作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条件。我想通过对当下人物群体的长期记录和积累,把我所处的这个时代用影像的方式,切片式的记录下来,串联成历史的影像。沿着这种创作思路,我拍摄了这一系列作品。

▲2016年,海南三亚海滩上,缙云工艺美术学校的部分教职工在参加疗休养活动。

▲2016年,浙江丽水市区防洪堤,一个民间乐器爱好者群体在江边组织训练。

▲2016年,浙江云和长汀沙滩,丽水学院(原丽水师专)校友在进行同学会合影。

▲2016年,浙江缙云县河阳村,一群高中生在参加河阳书院组织的民俗表演活动。

▲2017年,北京火车南站,一群在春节后返回城里务工的农民工在车站候车。

▲2017年,浙江景宁千峡湖,村民在等待客船靠岸,搬运即将整村搬迁后剩余的物品。

▲2017年,浙江丽水市区龙门岭小区,一群中老年妇女在举行庆祝雁皇OTO体验店开业宣传游行活动。

▲2018年,浙江丽水市区,丽水市歌舞团在参加文化系统组织的文艺展演活动。

▲2018年,浙江温州市区“Mondodo梦多多小镇”,丽水市莲都区囿山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参加婴儿养育体验活动。

▲2018年,浙江缙云好溪边,纤韵瑜伽户外群在举行瑜伽户外展演活动。

评委点评

    摄影师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有着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在他的照片里,人物身份变化丰富,群体活动里面的个体表情处于沉浸式的情绪与状态。
    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语境下,手机软件成为一种线上和线下的微妙链接的器具。我们逐渐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就是曾经的线上活动,不断在返回到线下。线上的虚拟活动演变成了线下的真实活动。各种同学会、老乡会、商会、年会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小群体活动其实也是我们的身份划分体现。这种身份是不断变化着的,我们扮演着一个又一个角色。摄影师抓住了这个切入点,这种巧妙不是拍摄方式的巧妙,主要是观察方式的巧妙。拍群体最后其实是拍个体,群体性的活动本质是个体的活动。摄影师脱离了群体性活动照片的视觉美感,这也是摄影师个体意志的体现。 (评委:王培权)

 

▼ 20、《跪着的天使》  作者:王晓凌(金华)

   因为遗传、药物、意外伤害等原因,有些孩子没有正常的听力、不能正常行走、没有感知能力、发育迟缓,他们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师,每天拿的不是吊针和药瓶,而是玩具和治疗器械,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接受治疗,他们会把康复治疗室装扮得很温馨,有多彩的治疗器械,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治疗师十分耐心,每一项治疗,他们都是跪着去完成,让孩子用对等的视线看到他们的笑脸。一天十二至十五个康复对象,十小时的跪式治疗,每天工作结束时,腿脚跪得都麻木了,但看着小患者越来越好的治疗效果,又觉得这份工作很神圣。我国残疾儿童的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成为他们的一员,让我们伸出爱的手,帮助残疾儿童尽早正常走入社会。

▲1.乐乐发育迟缓,一周岁多了还不能独坐,治疗师通过大笼球上坐位平衡训练,增强他的感觉刺激。

▲2.小宝因唐氏综合症,智力低下,肌张力不强,通过爬行练习,改善他的移动能力,现在他已经站立了。

▲3.小凤因患脑瘫,无法平衡行走,对她进行蹲马步练习,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现在她已经不用扶手自己上下楼梯了。

▲4.4岁的糖糖,单侧偏瘫,走路姿势异常,对她进行悬吊训练,纠正异常步态,现她的走路姿势得到了改善。

▲5.小明因发育迟缓,下肢力量差,以前他不会跳,不会走楼梯,用跳圈训练来改善他的平衡协调能力,现在他不仅学会跳,还可以自主上下楼梯了。

▲6.辰辰因脑瘫,不能独自行走,平衡协调能力很弱,就经常训练他的腹肌维持能力,增加行走稳控性,近一年的康复,现在已能独立行走了。

▲7.治疗师通过辅助器械,提高孩子上肢活动能力及对颜色、形状的辨别、反应能力。

▲8.治疗师每天要接待十二至十五名患者,康复治疗过程都是跪着完成的,每天下班腿脚都会酸痛,但他们一直热爱这份工作。

评委点评
    这是一组拍摄儿童康复治疗师工作情景的影像作品,这也是一个为大多数人所不熟知的场景。《跪着的天使》,看这标题就让人有强烈的观看欲望。拍摄者充分利用治疗室这一片小小的天地,通过摄影这一有效的纪录手段,激发出新的视觉表达形式。整组作品内容和形式,色彩和环境,人物和动态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纪录性和艺术性的关系处理上有新的突破。
见常人所未见,说常人所未说,应该是我们摄影人所追求的目标。 (评委:吴力)

 

▼ 21、《绿色能源》  作者:沈凌翔(台州)

   玉环漩门湾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坐落于玉环经济开发区,项目计划总投资16亿元,总建设容量为200兆瓦,占地规模约6000亩,是东南沿海最大的单体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能达到8000万度,主要为华东、华南地区输送清洁能源,电站围垦区域自然环境优美,刚好在候鸟的迁徙路线上,是候鸟良好的栖息地。《绿色能源》使用大疆无人机拍摄于2017年8月份。

评委点评
    能源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关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上的重大突破,当前大规模地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敏锐地抓住这一重要信息,通过对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拍摄,反映我国欣欣向荣的绿色能源发展场景。作品一组四张,运用俯视的角度,很好地把握了环境、气候、线条,构图等重要元素,营造了美好的景象,真实地纪录了建设绿色能源的光明前景。 (评委:吴力)

 

▼ 22、《近视视界》  作者:郑丽娟(金华)

   近视人的清楚视界只局限在镜框里的世界。目前,我国近视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近视人口总数超过4.5亿。近视已成为重要的健康问题,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青少年儿童近视呈现出发病率高、程度深、更低龄化流行的趋势。火箭军总医院眼科主任梁歌专家告诉我们,近视眼的主要原因:过度地使用电子产品,青少年的学习时间过长,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和不良的用眼习惯。近视人在生活上有诸多的不便。近视眼需要配眼镜进行矫正,除了戴眼镜外,可进行近视视力训练、矫正和使用近视防护用品,但要让近视度数降低是不可能的。进行近视的手术治疗,手术后也最多只能达到1.0左右的视力。为此,为了改变近视现状的唯一办法:正确引导幼儿、青少年不要沉迷于电子产品,远离电子产品;减轻学习压力,增加体育锻炼,养成科学的用眼习惯。希望通过这组影像,能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我们近视这个社会问题!让我们共同关心、关爱孩子的眼睛健康! 01.近视人的清楚视界只局限在镜框里的世界。中国现在的近视比例达47%,近视高发群体——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则高达74.3%,高中生的近视比例已经达到了83.3%以上,中国近视比例呈上升趋势,表现为低龄化倾向,与2005年相比增加18%以上。

▲1.目前,我国近视人数位居世界第一,近视人口总数超过4.5亿。近视已成为重要的健康问题,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2.近视矫正机构应运而生,生意异常火爆,下午放学后及周末就有一些小学生排成长队,等待视力训练,旨在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让近视度数加深,但收费颇高。

▲3.近视眼镜、防护用品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近视矫正、激光手术设备很多来自国外。为此,配眼镜、近视矫正治疗的费用成了近视眼家庭的负担。

▲4.我国青少年繁重的学习压力和过长的学习时间,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以及不良的用眼习惯等成了近视的重要原因。

▲5.手机、电脑以及一些移动设备的发展,导致很多的青少年还有小孩子都开始迷恋甚至产生依赖,过度地使用电子产品成了近视的主要原因。

▲6.配戴了近视眼镜,给生活和体育锻炼带来了很多的不方便。

▲7.今年刚满5岁的陈某佳,配戴眼镜已经二年了,近视眼镜的度数是600度,近视检查时,露出了恐惧的眼神,医生说又要换镜片750度。

▲8.节假日和周末,眼科医院人满为患,据浙二医院医生说最多的一天医院接诊了598个近视患者,医院走廊上,一眼望去都是戴测试镜片的孩子。

▲9.近视矫正机构里,视力训练后,进行眼部护理。

▲10.有的学校近视比例高达95%以上,甚至有的班级达到了100%。

评委点评
    《近视视界》这组作品,反映了青少年近视日益严峻的问题。作品立意新颖、主题突出、情节完整、影调准确、编辑到位、形式感强。可见作者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影像把控能力,是一组非常不错的纪实作品。 (评委:卢广) 

 

▼ 23、《未来已来》  作者:王周稀(金华)

   随着工业4.0智能制造成为讨论研发的热点,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像汽车一样悄无声息的进入大众的生活,涌入了我们的视野,越来越成熟的智能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机器人的身影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出现,机器人这一未来“物种”正在来到你我身边,步入我们的生活。机器人的出现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了科技的魅力,但也不禁让人感慨,未来是否已来。

▲1.高颜值美女迎宾机器人,多语种语音导航、问询,卖萌,讲段子,惊艳一大片。

▲2.餐厅服务机器人,通过手机下单,心仪的美食,立马送至你的面前。

▲3.宽敞的营业大厅不再需要大堂经理、保安、柜员,智能机器人非常流畅地与客户交流。

▲4.人工智能 十 人脸识別 十 语音识别 十vR,金融科技让银行业焕然一新。

▲5.医院的导医机器人会唱歌跳舞,语出惊人,收获小朋友满满的爱。

▲6.办公大厅的小秘书机器人,通过语音呼唤,繁忙的穿梭于各个办公室之间。

▲7.装修设计公司的接待机器人,可推荐合适的设计师与设计方案供客户参考选择。

▲8.停车场无人值守机器人,把从事筒单枯燥又通宵傲夜的停车场收费保安员解放出来。

▲9.2018年3月,国内首家机器人奶茶店在杭州下沙开业。

▲10.2018年4月,国内首家机器人银行在上海落地营业,真正实现无人银行。

评委点评
    智能机器人正从科幻片走进现实,而且将深入介入我们的生活,作者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把全国第一个由机器人值守的无人银行与第一个机器人奶茶店及许多个刚落地不久的机器人服务场景进行了跟踪拍摄,充分体现了摄影师敏锐的洞察能力,作品留给人们对未来极大的想象空间与探讨的话题。 (评委:卢广)

▼ 24、《拆破》  作者:林正杰(温州)

 评委点评
    拆迁是一个老话题。有众多的摄影家拍摄过拆迁,大多数摄影人把镜头对准拆迁的过程,按线性的叙事逻辑记录场景,总给人有似曾相似的画面感。王远凌充满温和和清愁人文气息的《十八梯》是所有拆迁话题中给我留下记忆最深刻的作品。《拆破》这组作品打破了线性叙事的点位,寻找到一个切面。这一切面不仅仅是房子拆除的一个切面,它还呈现了一个生活的切面,杂乱有序的建筑和相对静态的人物构成有趣的画面。影调舒适,别开生面。 (评委:王培权)

 

▼ 25、《繁忙的国际邮件处理中心》  作者:夏霞芬(宁波)

   宁波国际邮件互换局自2016年6月28日正式运行以来,业务量呈现突飞猛进态势。互换局单日出口量从启动初期的每天1万件增长至目前的单日5万件以上,增长幅度高达4倍,出境目的国覆盖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依托互换局,宁波往来海外的进出境邮件真正实现本地通关,寄递邮包能够更快到达市民手中,“中国制造”也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繁忙的国际邮件处理中心》组照(1-6),从影像视觉角度展现国际邮件处理中心的繁忙情景。

▲流水线上的出国邮件正在快速地自动分拣传递中。

▲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对出国邮件分拣、扫描。

▲工人正在把分拣扫描好的邮件放入大袋中。

▲工人正在快速地扫描邮件。

▲工人们正在快速地对进口邮件进行扫描、装车。

▲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对进口邮件进行装车,准备送往各投递点。

评委点评
    摄影记录生活,影像为时代存照。如何紧扣中时代脉搏,寻找有时代感的话题,常常困扰着摄影人。其实话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繁忙的国际邮件处理中心》。邮件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但我们总是司空见惯。生活的惯性让我们对很多事物少了一些探究,我们看到邮件可能会想到快递小哥的,想到顺风,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在如些繁多的邮件中是如何处理的。作者就是这“很少人”中的一员。作品是一个报道性的图片故事,如能做得更扎实一些会更棒。 (评委:王培权)

纪录(文献)类 108幅(组)

“艺术(商业)类” 98幅(组)

  “青年组”39幅(组) 

  “摄影画册手工书”23本

"多媒体视频组" 3人

1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浙江省摄协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