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201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我们该如何亲密接触?

[2017-12-12]      责任编辑:ansel   

    有人说,一个没有参观过艺术展的艺术家,很难创作出可供展览的艺术作品。观展的确是个开阔视野的好捷径。对于这次连州摄影展的期望值与我实际感受到的比较一致。但是对于连州,这个坐落在粤桂湘三省交界的山区小城做国际摄影年展,且一做十一年,并成为国内集学术性、专业性和国际性于一体的影展代表,着实令人感动。在这里可以看到国际摄影艺术潮流的最前沿,感受到艺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国际视野了解当代摄影的现状,国内外的摄影家给了我们看世界的不同视角,不同的“思想火花”在这里碰撞,如此的视觉盛宴令众多摄影爱好者欣喜若狂。而作为其中一员,我们该如何有效参与其中,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观展的同时重新审视自我,从而进一步拓展自我的发展空间,提高自我的创作水平,走出属于自己的摄影之路?这次观展结束后我翻阅了很多观展文章,也与我的摄影导师作了一些探讨交流、思考归纳,希望通过分享这些经验心得能给像我一样正在摄影路上行走的朋友们有所启发和助益。


 
    看摄影展,只是凑热闹吗?

    这实际也是在回答为什么去观展的问题即观展的目的。如果你和我一样将摄影作为灵魂伴侣的话,答案不言而喻。我们当然不会满足于只去凑热闹,而是需要身临其境去学习体会这个展览和这些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滋养内心的摄影土壤。如若只是充当一个过客或“吃瓜群众”围观的话,我觉得观展的收获不会有多大。那么,带着一颗谦卑学习的心态去观展则显得尤为重要,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有了平静的心态和认真的态度,看展的效果可以说已经达成了一半。其次,在出行前对影展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是必要的,各种展览都有自己的定位,或大众、或专业、或商业、或学术……每个展览也有不同的主题和导向,提前做些功课提前进入状态。

    看摄影展要用心用脑、做好衔接配套。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是被行业公认为中国最具专业水准的摄影节,毋庸置疑其囊括的艺术形式与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如何有目的和有效率的看展,是我们应当思考的。我认为观展应该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大是指的大空间、大趋势,小是指的作品的摄影语言,具体表达手法和呈现形式。(简单说,看前沿发展、看观念漂移、看当下走势、看时尚动态、看脉动频率、看未来方向,是我们看展的重点和观展的重要思考)。

    通常,在进入展厅的时候,不是急着一头扎进去看,而是先感受一下空间和气氛,若能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指引和建议更好,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进入观展状态。幸运的是肖萱安老师是一个有丰富观展经验的老师,在连州观展的第一天他带着我们对粮仓、博物馆、二鞋厂三个展览馆的作品进行了初步浏览,这个步骤比较轻松,没有花费过多时间在某幅作品的钻研上,这么做有利于认识总结展览的特点。在粮仓展馆我们发现大量国外摄影师的作品与绘画、拼贴、手工制作等默契结合,还有一些作品涉及摄像头监控、谷歌地球、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的摄影报道等等。当头脑中对展览的总体风格形成了大致轮廓后我们又杀了个“回马枪”,二次观看是重中之重,这是一个需要精心观察和严谨思考的过程。我们会挑选印象深刻的作品先做研读,一看作品阐述,再看作品细节,这期间会反复讨论作品的创作手法、呈现方式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解读这些作品。

连州摄影展粮仓展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台湾摄影家阮义忠先生说:“摄影师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细节”。比如说《脸的剖析》、《icons》、《本来应有玫瑰》等,这些作品在表现技法上是很出色的,做的很精致。那么越是精细的作品越是考验我们眼力见,是需要花费一些力气去解读的。另外,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摄影门类,不同的学习阶段,看展的偏重是不同的。这得有所对号、对接才行。为了达到较好的观展效果,我们需要作出一些选择,捕捉到一些有利于自己摄影创作的东西,能与自己的作品相配套的好主意(也就是说要在基本定位基础上扩展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当前学习和成长的作品观看,确保观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雅各布•伯格《脸的剖析》(图片来源于网络)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座位分配》系列中艺术家在飞机客舱内利用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和一些即兴的小物品创作,包括点心、毛毯和杂志等等,这是艺术家善于发掘日常生活中所隐藏的艺术创作潜力的体现。还有内藤由树的《我的,你的,他们的?》,作品素材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画面,但是通过艺术家本人的选择、布置、勾勒,绘画、组合使得平凡的照片变成了立体化的摄影作品呈现。这些都是距离我们很近的日常事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操作性。

乔亚金•柯蒂斯&亚德里安•索德瑞格《ICONS》

尼娜•卡卡杜立安《座位分配》

巴普蒂斯特•哈比雄Baptiste rabichon《本来应有玫瑰》

    观看与被观看,看懂摄影作品更要看清自己。

    卞之琳说:“我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是观展中的一对重要关系,弄清楚这个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观展。观看什么?谁又被谁观看?你可以说观看作品,也可以说是作品在观看你。我们在观看作品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作品也在看你怎么理解她、欣赏她。我觉得艺术作品是有生命的,不能只把她们当做被挂在墙上冷冰冰的物件,我们与作品之间是有对话的。有了这种感觉我们才能与作品走的更近,理解地更加深入。而在这个过程中,尝试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视角,去了解自己心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的差距,从而更好的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只有把自己弄明白了、位置摆对了,自身的期望和需求也就清楚了。

唐景峰《颜姐》

    藏策老师认为,很多摄影师的作品,之所一直都在低水平的层面徘徊,就是因为缺乏对影像的深层解读能力。我很认同这一点,道理很简单,看的粗浅自然拍的也粗浅。但我相信对于很多摄影爱好者而言,很好地解读作品并非易事,毕竟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理念在更新,艺术创作也在不断更新。现在读的懂不代表以后读的懂,同理,现在读不懂也不代表永远读不懂。所以,初学观展者也不用过分焦虑,可以先选择自己现阶段能读懂的作品,最好是踮脚可以够到的东西重点关注学习。如果遇到自己完全无法理解的作品就看看好了,看得懂就看,看不懂也没什么,不用纠结吵着闹着非要去看懂,这样的做法是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展览有很多,不是只看一次,人也需要一点点进步,循序渐进很重要,这是一个过程。那看不懂怎们办?学呗!回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这才是正解。随着知识体系的日渐完整,摄影经验的逐渐丰富,我相信有些东西慢慢就可以看懂了。同时,学会培养“独立解读”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是指我们在观展时要多做独立思考,不能仅仅依靠他人讲解,或者人云亦云,对于艺术家而言,就应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世界,感受到别人无法感受到东西。

赫芭•卡利法(埃及),家庭制作

2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肖长安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