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2017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我们该如何亲密接触?

[2017-12-12]      责任编辑:ansel   

    参与其中,是能感知艺术形式和内容的重要手段。

    光看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能参与进作品中去是更好的。怎么参与呢?参与是再创造的意思,我们在粮仓二楼观看《有色人种学校》的时候有所启发,作者采用了德国贝尔夫妇类似学的一种摄影手法,那么是不是我们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手法去拍其他我们所感受的物品?这是一种参与,就是指观看后去参与,然后又与形式,就是摄影的表现手法的关系。参与还有一种形式,自己加入其中,跟作品作者互动,也算是一种行为艺术吧,有人就在连州展熬国兴的作品《无名者》现场做了这种参与,在被取下来的几副作品的空间内做了填补,这也是与作者的一种亲密接触。当然,我们也有做这样的尝试。参与的程度不同,理解的程度也不同。比如内藤由树的《我的,你的,他们的?》,我们第一天观看时参与度不够,并未真正走进作者,收获不大。当我们第二次回头再去仔细观看时,发现了艺术家在摄影和绘画结合方面的独特之处,“画外音”的延伸之意赋予了平凡的日常不平凡的艺术气质。当我们感受到这个的时候说明是很好地参与进去了。所以说好的参与是可以完全融入到画面里去,可以与作者感同身受,可以完全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然后就是我们如何去发挥去拍摄了,两种皆有的话当然是最好的。

温德尔•怀特(Wendell White)的《有色人种学校》


 
内藤由树《我的,你的,他们的?


 
熬国兴的作品《无名者》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与作品,与作者作品互动

    看摄影展最终目的是做好艺术。

    我发现很多摄影爱好者缺乏的不是爱想的头脑,而是如何做好思维的归纳整理和转换。三思而后行,为什么不是四思和五思?喜欢想的人太多,而有效的想法太少,能有效转换成辅助自己当下创作的思想更少。所以说想是必要的,但想好如何做才是关键,没有行动的支撑也只能是空想。知道为什么要出发,才能永远在路上。比如这次连州展我个人看来呈现形式是很丰富多元的,有很多有趣的“玩”摄影的手法,确实带给人新鲜感,但有些玩法适不适合现在的自己?这是要明确的。我在观看作品《静观中国》和《每日非洲》的时候是有所共鸣的。一个中国、一个非洲,两套海量作品利用视频轮番播放的形式呈现出来,内容相当丰富,让人目不暇接。但是看似相隔甚远的两个地域的摄影作品在摄影的结构语言上是有共通点的,都是在提出问题,这也是当代摄影的一个典型特征。所以,拍好每一张照片,尽可能地使他们都呈现最好的摄影语言,这是很多和我一样的摄影爱好者当下亟需磨练的地方。知道如何做是很重要的,做人做事需要脚踏实地,做艺术更是如此。虽然当下看来摄影和绘画、剪贴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界限日渐模糊,这些元素的加入让摄影变得更加立体,解读起来也更加多元化,但摄影本身始终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货真价实的作品离不开扎实的摄影基础,不要试图用形式去替代或是弥补摄影语言上的匮乏,这应该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我觉得经典的艺术作品往往朴素简单,但寓意深远,历久弥新。对于艺术这条路我们也应以这样的姿态行走。


 
马克•佩奇(英国),海边的苏德利

加贺谷雅道(日本),放射线像


 
亚当•潘卓克(波兰):Karcezeby © Adam Panczuk


 
莎拉•安杰卢奇(加拿大):林园 © Sara Angelucci

上帝标牌,十五号公路,拉斯维加斯,2001

2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肖长安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