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摄影技巧 >> 正文

图解写实性摄影表现技巧——形象叙述篇

[2006-07-20]      责任编辑:ansel   

    写实性摄影的表现方法,与其它任何艺术形式相比,都是极为独特的。作为平面的艺术,摄影当然同样需要依赖色彩、线条、色块、布局这些技术手段去营造氛围,蕴含主题。但现实生活给写实类摄影所带来的那种细致入微的真情实感,是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难以得到的,这些细微的感觉如果能够被摄影师适当地捕捉,并在一定主题的指导下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必然能够更为立体,更为多层次地勾画出丰富的内涵。优秀的摄影者正是从这里入手,才使自己的作品出类拔萃;而欣赏者最需要做的,是到这个层面来寻找摄影者的拍摄意图,从而较为到位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当然,如果你有兴趣给与评价的话,严格地说,只有抵达这里,才有资格评头品足。

    进入表现领域的写实类摄影并非扭曲了现实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如上所述,就是主题的深化,或立体化。这种手法用得最多的就是新闻摄影、报道摄影,或图片故事。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所有的表现都在围绕着主体展开,不过是对主体的立体化描述。摄影者有时会在画面中融进感情色彩,有时也会融进一些评价性内容,例如同情、爱恨,或赞扬、批判等。但无论如何,他们并没有离开事实本身,去讲述题外的东西,显得比较客观,因此适合于报道事件。

    另一种方式走得要远一些。尽管照片仍然捕捉自生活现场,没有进行丝毫的摆布,但他们经常是把生活现场中的形象或情节当成模特儿看待,不过是捕捉来的,而不是经过构思摆布出来的而已。这种方式拍摄出来的画面,形象或情节自身开始变得不再十分重要,而他们所代表的某种属性开始突出起来。例如父亲和儿子,老者和少女,而不是张三或李四,某公公或某媳妇;他们所处的环境也在抽象化,不再是某城某村,而可能仅仅是农村或城市;他们的行为也出现变化,不再是在哪里,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而可能仅仅是吃、赶路或争斗。这类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与其说是在描述现实生活,不如说是在利用现实生活的某一场景,去表现更为抽象,更为概括的主题。与上一种方式比较而言,这种方式拍摄的作品开始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如果说前一种作品的阅读方式还是以认识、了解为主的话,后一种可能就具有更强的欣赏、品味的意味。不用说大家也猜到了,我们中国二十年来最时兴的纪实摄影就属此类(请注意,这里仅指中国的一种“纪实摄影”,而不是所有,更不是西方的纪实摄影)。这种创作方法是将抽象化了的形象或情节进行某种有意味的组合(当然只是捕捉而不是摆布);或者说是某种有意味的组合使这些形象或情节抽象化,从而实现思想层面,哲学层面的内容。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普遍存在,你可以从国内新闻摄影评选获得重要奖项的作品中发现:这种重在描述事实的手法和进行抽象表现的手法,同时存在于一幅作品之中。它们的基本特点就是主题并非脱离了具体的事件,但确实表现出了抽象的意义,从而凌驾于两种几乎矛盾的表现方式之上。可以认为这些作者是相当高明的,这样的创作难度极大,但他们实现了。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相当多的,被国内摄影界普遍接受的新闻摄影精品具有这样的特征,也因而使我可以果断地说,你可以到那儿去找到它们。事实上,许多优秀的纪实摄影精品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标志就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双重性:既可以毫不含糊地作为新闻摄影作品使用(如果还不过时的话),也可以被公认为优秀的纪实摄影精品。这样的作品你可以很容易地在人民摄影报的头版大照片中找到。
 


 
图一:
    比较单纯地叙述事件的作品。美联社记者Rick Browner 2002年4月18日拍自美国国会大厦门前。几个下身麻痹患者将自己吊在空中,以呼吁参议院立法机构不要禁止出于医疗目的而进行的克隆研究。以国会大厦建筑为背景,下面是轮椅,上面是临时搭建的木架和绳索,基本上交待清楚了事件的内容。低角度仰角拍摄,可以更好地体现出高度。这幅画面只是交待了事件或情节,叙述的内容与情节是完全统一的,没有更多的抽象化内涵,是比较地道的纯事件报道性新闻图片。

 

图二:
    仍然是叙述但强化了现场气氛的作品。法新社记者Andre Durand 2002年4月5日摄自约旦河西岸阿拉法特司令部旁。路透社巴勒期坦籍电视记者Ismail Khader从以军投掷过来已经爆炸的催泪弹烟雾中跳出。催泪弹的烟雾和记者跳出的动作大大地加强了现场的气氛。这镜头很难拍到,但整个画面仍然是在比较单纯地交待情节,仍是比较纯的事件报道性图片。


图三:
    这幅作品在叙述的同时,开始出现了比较强的表意性。盖蒂图片社记者Paola Bronstein 2002年拍自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家诊所门前的画面。一个得了一种叫做利什曼病的小女陔,正站在一面被子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面前等待就医。本来是常态的场面,但摄影师将墙面上的弹孔与孩子脸上的疮疤进行了强列的呼应,从而使主题出现提升,暗示作者期望战争的创伤和孩子的病一样早日得到康复。
 


 
图四:
    这幅作品的情节开始淡化,画面几乎在直接地表述摄影者的观点。路透社记者Abed Omar Qusim 2002年3月7日拍摄自约旦河西岸Tulkarem。以军坦克正在开进一个巴勒期坦难民营。这画面并不难拍,因为鸽子在路上寻找食物在这里是常见的现象。但摄影者利用了坦克轰鸣惊起鸽子的瞬间,有力地描述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并因而使作品顺利地进入到表现领域。


图五:

    这幅作品在叙述细节的同时,用更多地笔墨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盖蒂图片社记者Ami Vitale 2002年7月4日拍摄自东非马拉维Blantyre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中的画面。一位携带艾滋病毒的妇女躺在病床上满面愁容。妇女脖子上挂着的十字架被处理得十分突出,暗示着对生命的祈祷。妇女姓氏名谁已变得不再重要。

图六:

    这是一幅通过神态深化主题的作品。标题可以直译为《街头的斑点》(Spotted on the street),描述的是保护野生动物组织在纽约ABC电视台一工作室门前的一次抗议游行活动。法新社记者Henny Ray Abrams 2002年2月26日拍摄。一位妇女裸露上身,并在身上绘上报豹子的斑点,引来两位维持秩序警察的奇特目光。这幅作品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两位警察的神态。中间的警察是侧眼去看,左侧的警察是吹起了口哨。这两个动作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男人的内心世界;而他们的动作细节:插手腰间的动作和挺直的身板(包括配备齐全的警用装备),又不失警察的庄重和威严。作品内容由此大幅度立体化。

2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