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佳作首页 | 人像写真 | 人体摄影 | 风光旅游 | 民俗节庆 | 新闻纪实 | 样片实拍 | 秀展摄影 | 生态飞羽 | 个人影展 | 专题影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佳作赏析>>专题影展>>正文

五零六零后视角|40位摄影家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

[2018-12-28]      责任编辑:原创    点击量:

     本期见证改革开放40年,选取了全国40位1950年代、1960年代出生的摄影家,精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摄影作品,以时间为轴线,串起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演进的节点。用图片说话,回忆以往,感受当下,用生动纪实的瞬间展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产生的巨大变化。
  (以下摄影家以姓氏笔划排序,因篇幅有限,仅选取40位摄影家,如有疏漏或不完善之处,敬请谅解)

 ——中国摄影网总编缉:陈小军

1、于德水

     于德水,1953年生,山西阳城人,现居郑州。作品 “大地耕诗” “黄河流年”“生命河流”曾在国内外广泛展出。并被国内外美术馆、艺术博物馆广泛收藏。2015年任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1966年,13岁中断学业,被漂逐在波涛的边沿,后来,是照相机成为了他。

▲1994年,河南,商场里拍金婚照的老人

▲ 1997年,河南,在路上骑独轮车的孩子

▲ 2003年,河南巩义,荡秋千的孩子

▲ 2004年,河南,行驶在宋陵神道上的拖拉机

▲ 2008年,河南,黄河边卸船的人

2、于志新

     于志新,生于1955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中国图片期刊社总编、高级记者。
   1979年从事摄影作品多次在国际及全国性的摄影专刊发表,作品大多以普通百姓为题材,着力于写实记录各个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和民俗风情,将这些即将消失的人物和习俗保留下来。作品《日暮踏归途》入选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有个人作品集《京杭大运河》、《消逝的影像》。曾多次在国际及全国性的摄影大赛中获金、银、铜等大奖。

    2003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200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2007年被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中国记协“从事新闻工作30年”荣誉证书。

    于志新是一位擅长通过影像间的相互关联,传达对社会观察、对生活体验的摄影家,他对社会变革中百姓生活细微的捕捉,对普通劳作情形和质朴善良人性的关注,都体现了浓郁的生活积淀和对生活强烈的热爱。质朴、简洁、鲜明的黑白影调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

▲1987年,河南濮阳濮城县集市上的出租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租车已经出现,但还不多见。在机动车没有普及的小县城,三轮车就是集市上的“出租车”,拉人运货都方便。

▲80年代,DISCO开始在北京流行,“不正经”和“小流氓”曾是其代名词儿。

▲80年代中期,白塔寺西夹道口里的市井风情:跨栏背心、剃头挑子、竹篮车、膀爷……

▲90年代中期,天坛公园里自娱自乐的市民。

3、王文澜

 
    王文澜,1953年9月生于北京市,河北新乐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6年9月入党,高级记者。现任《中国日报》总编辑助理、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摄影家王文澜,人们的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他的《京味》、《名人透视》、《流动的长城》、《自行车的日子》等画面,虽然捕捉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瞬间和常见的社会面貌,却在他的镜头中显得那么意味深长。30年摄影人生,在一幅幅照片中找到了时代走过的印迹。

    在纪实摄影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漫长的时间积累完成一个专题的摄影家不在少数,然而能像王文澜那样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数十年磨一剑的摄影家,恐怕还是不多见的。

    ▲1980年,北京八大处公园里的时髦女青年。上世纪八十年代,蛤蟆镜、大波浪在城市青年中风靡一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因改革开放焕发的春天气息。

    王文澜现在再回忆当时拍这张照片的心情,他觉得那是80年代能够激起人们对生活巨变的充分自信。“当时那会儿还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全国呢,不管是政治生活还是经济生活,都百废待兴。我当时在北京郊区的风景点,突然间看见这么几个女士,时尚的打扮,朝气蓬勃的神态,给我很大的感染。”

▲1981 年,北京西单商场,购买黑白电视机的顾客

▲1981年,北京西长安街

▲1983年,北京展览馆,人们抢购服装

▲1986年,北京,时尚的女青年

▲1988年,北京,巴黎以外第一家马克西姆餐厅

4、王文扬

      王文扬,1981年开始从事专职摄影工作,曾任《中国知识产权报》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三十多年来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摄影作品两千余幅,其中三百余幅作品在国内外各种影展或比赛中获奖。 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王氏四兄弟《广场漫步》摄影展览,1989年由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京味》画册,91/92年度获日本尼康国际摄影比赛(黑白类)二等奖, 1992年获首届全国十大青年摄影家及第三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称号,1999年获政府摄影最高荣誉奖——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五届尼康(中国)摄影大奖赛大奖,2004年参加《中国人本》大型摄影展览并有多幅作品被广东省美术馆收藏,2006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王氏四兄弟《运动与生活》专题摄影展,2016年获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荣誉“金鹿奖”。

▲1983年1月北京,赶上这天真不赖  洗衣机拉回家。
1874年,人类发明了木制手摇洗衣机。但在100多年以后,洗衣机才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家庭。

▲出行的三代人  1985年3月北京西城区官园大街

▲胡同挂历  1985年11月北京东单

▲节日的胡同  1994年10月1日北京西城区象牙胡同

▲胡同煤气罐    1996年8月北京白塔寺

▲1983年,两位市民在展览路大街中间的交通岗上乘凉。交通岗随着城市交通的飞速发展现已难觅其踪。

5、王芯克

    王芯克。1961年出生,浙江《青年时报》社副总编,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摄影艺术学会主席。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摄影艺术大赛金银铜奖,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王芯克说:“摄影人的工作和事业,与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我感恩于这个生机勃勃的大变革时代,给我提供了许许多多值得关注和记录的人和事。这个时代很精彩!”

▲30年道口,30年中国铁路的变迁(金像奖作品选):1987年杭州望江门道口。

▲1988年,铁路没提速一说,蒸汽机车的速度没有后来的内燃机和子弹头快,行人冲道口司空见惯。

▲1996年杭州,拥堵最严重的时候,多趟火车会被滞留在道口。

▲2013年杭州,新建高铁线全部横跨既有公路线。

▲2010年8月,杭州沪杭高铁工地,清晨,来自陕西平利的王兴才一夜未眠,正在浇筑沪杭高铁最后一个墩身。

▲2016年杭州,新干线对公路交通的干扰越来越小,新建的高铁与公路运输各行其道。

6、王征

    王征,回族,1962年生于宁夏西吉,成长于银川,1982年开始从事摄影活动。

    王征是一位从“西海固”崛起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著名纪实摄影家。他于世纪之交深入宁南八县,所拍摄的《西海固》纪实摄影作品,深刻反映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百姓的生活内层,展现了面对干旱贫瘠的土地居民的生存状况。

    他把自己的摄影,看作是类似影像人类学的探寻,企图以建立视觉素材为目的进行摄影,借助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试图建立一套中国回族人文生态的文本资源。

    他的作品“是从自然界中自己蹦出来的,是从那一片浩瀚而严酷的荒漠中缓缓升腾起来的”。他被誉为“西海固的影像代言人”,是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重要代表之一。学习借鉴王征的摄影,对于我们深入挖掘本地资源,努力拓宽摄影视野,提高摄影水平,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 《西海固》系列摄影作品

▲《西海固》系列摄影作品

▲《西海固》系列摄影作品

▲1997年宁夏同心城关

▲2001年宁夏同心纪家乡

▲旷野中的礼拜

7、王大斌

    王大斌, 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大连日报摄影美术部主任。
    1982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擅长纪实专题摄影和幽默摄影,曾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摄影》杂志、《大众摄影》杂志、香港《摄影画报》、台湾《中时周刊》等海内外20多种报刊杂志发表图片新闻、摄影专题和艺术摄影作品,有100余幅作品在全国性专业摄影展览和比赛中入选获奖。

▲  《碧流河大坝落闸蓄水》 1983年9月,历时8年兴建碧流河水库落闸蓄水。碧流河水库是大连市最大的水源地,日供水能力120万立方米。

▲《时装展演》1990年8月,在市青少年宫举办的服装展演中,模特手持简易广告牌上场。

▲ 《抢购秋菜》计划经济年代大连人冬天里的菜篮子以白菜和萝卜为主,秋菜供应是有定量限制的。据资料记载,1985年每人定量供应萝卜5公斤、白菜按重量和菜心所占比例分3等,等内白菜30公斤,等外白菜敞开供应。图为1992年11月市民在中山区昆明街排队购买秋菜。

▲ 《2002韩日世界杯》因为中国足球队的出线,引发了球迷参与的狂潮。大连球迷聚集在中山广场观看转播实况。

▲ 《T台竞秀》2007年3月11日,“天姿杯”第七届中国职业模特大赛辽宁赛区选拨赛在市广电中心演播大厅激情上演,专程从日本赶来的服装专家、中国国际服装周组委会负责人及千余观众在现场感受了强烈的时尚信息。

▲ 《扫码时代》2013年5月18日摄于大连星海广场。

8、王苗

    王苗,1951年出生于北京。自学摄影,1972年走进专业摄影的大门。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世界华人摄影联盟主席,台湾《旅读中国》杂志出品人。多年来曾举办《我眼中的西藏》、《川藏行》、《中国摄影家系列展.王苗个人作品展》、《野外拾回的小诗》等摄影展。

    中国影像革命之初重要摄影组织“四月影会”领袖之一。参与创办的《中国旅游》和《华夏人文地理》,为中国大陆有志从事人文地理探索和实践的摄影人提供了平台;而王苗为中国摄影做的更大贡献是三十年如一日地关注、提携全国各地的摄影者。大家都喜欢叫她“苗姐”。

▲《帕米尔高原一户人家》,新疆塔什库尔干,1987年。

▲《早安中国》,杭州西湖,1988年。 清晨6点,一位穿着西装的老人在西湖边自在地阅报,不远处是白雾缥缈的湖景。这张照片深受外国读者喜爱,可说是外国人眼中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的写照,被许多外国媒体引用过。

▲《插花节》,云南楚雄大姚,1989年。 插花节是彝族节庆,村民们带着录音机来歌墟,录些山歌回家闲时放来欣赏,作为娱乐消遣。当时流行军装打扮,身穿少数民族服饰、头戴军帽赶时尚的彝族人一派喜气洋洋。

▲《做油纸伞的老人》,云南腾冲,2008年。

5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陈小军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