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佳作首页 | 人像写真 | 人体摄影 | 风光旅游 | 民俗节庆 | 新闻纪实 | 样片实拍 | 秀展摄影 | 生态飞羽 | 个人影展 | 专题影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佳作赏析 >> 秀展类 >> 正文

杨恩璞:解读简庆福的摄影艺术

[2021-10-20]      责任编辑:原创    点击量:

秋高气爽艳阳天,玉树临风长青松。2021年11月6日,是我国摄影大师简庆福的百岁华诞,值此佳日良辰,我们特发表《解读简庆福的摄影艺术》专稿致意庆贺。

简老从影八十余载,人品艺品有口皆碑,经典杰作享誉世界,给中国摄影史增加了华美的篇章。他对摄影的建树,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简庆福(1993年) 张五常摄

▲简庆福(2020年) 简国铭摄

寿晋期颐天年永昌,史册增辉人瑞流芳。让我们高举金樽祝福简庆福大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健康吉祥!

 

简庆福先生,是中国摄影界的艺术大师、中国学派画意摄影的领军人物。简老从影七十余年,曾获中国文联“造型艺术成就奖”、中国摄影家协会(CPS)、美国摄影学会(PSA)终身成就奖。简老从影八十余载,爬山涉水、风雨兼程长期活跃于创作第一线,堪称为“中国摄影界的常青松”。

当下喜逢简老百岁华诞,我作为他的忘年之交,很愿意谈谈对简老其人其艺的解读。

▲本文作者聆听简庆福大师讲述摄影经验

在上世纪50年代简庆福的大名就从香港传到祖国内地。当时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 老师拿简老拍摄的《海恋》、《两修女》和《羽毛球》(又名《影的陈列》)等作为范例, 让我们领悟其高超的用光和构图……等。说实在, 当时我们年轻并不真正理解简先生的摄影艺术成就, 只是钦佩他摄影造型手法。1978年我们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同香港摄影界交流逐渐增多, 我多次和简庆福先生一起出席各种摄影活动, 通过野外采风、评奖研讨和杂谈聊天, 后来又参与编辑他的大型影集,逐渐了解简老摄影观和香港沙龙摄影的来龙去脉, 发现自己原来的一些看法太肤浅。

打破洋人霸权, 奋力为国争光

摄影是从西方传来的舶来品,在上世纪20年代前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一带已有华裔同胞从事摄影,但那里的影坛基本还是由洋人主导。这一方面当时西方列强图推行殖民文化,另方面是海外华人摄影家还属初创阶段,不少人还只是效法外国沙龙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尤其在50年代后),港澳和东南亚的影坛出现了戏剧性的大变,华人摄影脱颖而出,以特有的东方神韵,高品质制作扬威四海,其中以香港陈复礼,简庆福和黄贵权为代表的作品最为突出,他们在世界各种影赛频频获奖,为祖国争了光,为中国人争了气。在此应特别指出的是,其中第一个打破洋人独霸香港影坛鳌头的是简庆福。

简庆福(1921出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达港澳,经商之余从事摄影。他的早期黑白摄影创作深入下层民众,反映了港澳地区社会现实,富有地域特色。后拍摄风光,静物等,《水波的旋律》以极其娴熟的光影语言和出众的表现技巧,1954年获得香港摄影沙龙的金牌,这是华人在该影赛上首次夺冠。在此同时,他拍摄的《海恋》等又在国内外多次摘金捧银,他的作品连续四年获得香港摄影学会推选为最佳照片奖; 1953-1956年他被国际沙龙列为世界十杰,从此“四连冠”的美誉蜚声影坛。由于简老等的引领, 海外华人摄影日趋繁荣, 以特有的中国风格屹立于世界摄影界。

▲简庆福黑白摄影经典之作《水的旋律》

镜向万象世态 铸造黑白经典

简庆福先生20世纪40—50年代拍摄的黑白摄影作品,是他简氏摄影的第一高峰期,在世界影坛可堪称为经典。这些黑白精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之所以仍为传颂,其原因有二:

一是,它们是上世纪香港、澳门的社会见证,不可再得图像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香港、澳门百废待兴,正处于医治战争创伤,复苏经济的转折时期,触目惊心的现实,使简先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镜头对向了民间生活。他拍摄了港澳的世象百态,如挑担卖儿的农妇、斑驳危墙下的卜师、古庙门口的乞丐、饱经风霜的老者、破旧衰败的陋巷……,还有迎春犁地的农夫和闯海捕捞的渔民。在这些作品既揭示出老百姓的疾苦,又反映了他们向往和平生活的希冀。从中我们可以形象地见到当年港澳的历史真相和民众心态。

▲《人力车》 简庆福 摄

▲《命似危墙》 简庆福 摄

二是,这批作品标志着简先生摄影艺术的成熟,是他摄影生涯的黄金时期,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水波的旋律》、《海恋》、《命似危墙》、《奔向自由之路》、《两修女》、《人力车》和《陷阱》等均出自这个阶段。原先简老只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生,业余爱好摄影,移居港澳后才开始参加摄影沙龙活动。但由于他勤恳钻研又有美术基础,很快就谙熟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成为香港摄影界的佼佼者。这个时期的作品不仅内容贴近现实,见证历史;而且在光影造型上(尤其是掌握逆光摄影方面)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陷阱》 简庆福 摄

七十多年过去,我今天重温简老这批黑白摄影作品有个意外感受,过去年轻时对港澳摄影沙龙有种误判,认为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内容空洞,玩弄形式,是白领票友的光影戏作。简老是香港摄影沙龙的中坚,而他的大作许多都是充满着人文精神、深度反映民间生活的,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艺术现象。过去我们头脑简单, 对香港沙龙摄影难免存有极左的偏见,今天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重新反思。

博采中西之长, 追求中国气派

中国摄影人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苦苦钻研:如何使摄影成为具有东方神韵的艺术? 刘半农的理论和郎静山的集锦摄影等,他们一直在倡导中国摄影民族化,创作有别于欧美西洋的图像。在此基础上,40年代后简庆福和陈复礼等大批海外华人摄影家又继续进行了探索和实验,与前辈相比他们不食古不化,从外表摹仿国画,更善于结合摄影特性发展画意摄影。

简老早年就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虽学习西画起家,但他的摄影创作却讲究民族绘画所提倡的“气韵生动”、“中得心源”,他作品博采中西之长,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出神入化的意象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极具东方美学的神韵。

▲简庆福追求意境和神韵的彩色作品《奔腾》

我认为,民族化摄影的美学形态并不在于像不像传统绘画,更主要取决于摄影家传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的思维情感。如果说,陈复礼作品“画中有诗”,像唐朝田园诗人王维的风格, 清淡自然,含蓄隽永,;那么简庆福作品具有“大江东去” 、“惊涛拍岸”的气派,像宋朝苏轼词赋那样, 讲究作品的整体气势和哲理魂魄。如《奔腾》、《雪山盟》和《希望》等,简老拍摄的是客观的自然景象,但真正的意图“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满足于客观实像的再现,而是要通过实像进而表现意象。如《光明在望》中,风云突变,一场暴风雨即将袭来,远航的船队面临着生死考验勇往直前。简先生通过这一航海场景,表现出对大无畏精神的赞美。从一定意义看,这也正是作者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光明在望》 简庆福 摄

▲《雪山盟》 简庆福 摄

简老的作品,有的借鉴传统艺术的意境说,寄情山水表达中国的人文精神;有的从历史经典获取灵感,创造摄影艺术新的表现形式;还有的,如《心有千千结》、《香如故》是直接表现唐宋古诗词的意蕴。这阶段他的彩色摄影作品深含东方美学神韵、洋溢中国民族风格,可堪称为:简氏摄影的第二高峰期。

由于简老追求中国气派的画意摄影, 他的作品富有东方情调的美感,所以为广大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还存在文革余毒,过分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功能,谈美色变,所以许多图片变成干巴巴的宣传说教。是陈复礼和简庆福等人的摄影展览带来美的清风,开阔了广大读者的艺术视野,增强了中国摄影的民族自豪感。

敢冒探索风险, 大胆突破创新

回顾简庆福的摄影道路,还有一个可贵的品质, 就是: 敢冒艺术探索风险,一生坚持大胆创新。在60年前, 简先生已是功成名就、享誉四海, 特别是他的黑白摄影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但他并没有抱着金牌而自满, 也不怕创新失误被人议论, 几十年来在创作上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尝试探索新题材,开掘新主题,实验各种新颖的表现形式。他在八旬高龄后,还饶有兴趣地采用电脑进行后期加工创作,迈入简氏摄影的第三个高峰期。

国画大师潘天寿说得好:艺术就是创造与人“不同”,在简老身上也具备这样素质。2004年拍摄制作的《荡漾》是幅运用电脑探索色彩表现的破格之作。原来的素材是七色俱全的两张图像(水波和鸭群),在合成时作者进行了“去色”、“加大反差”等处理,画面里只保留鸭子的红嘴,使作品脱胎换骨,耳目一新。从中我们不难看到,简老敢闯禁区具有胆有识的魄力,这位年过耄耋的长者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新活力。

▲简庆福运用PS技巧破格创新之作《荡漾》

▲《恋》 简庆福 摄制

在上世纪末,摄影圈内对摄影和电脑技巧结合进行创新,许多人抱有怀疑。我曾问简老:您不怕万一搞不好?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他听了泰然地说:任何艺术家不可能每张作品都是杰作,一生能有一两张被历史肯定,老百姓喜欢就足以高兴。同时又说:我不能为了保住过去的荣誉,而不尝试新手法。那样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简老无论在创作上,还是生活上都不像老年人,不怕风险,敢想敢说敢闯。这一点,我在他80多岁仍自己开车和骑马上山的状态也得验证,正是由于他有这股拼劲,所以在从影八十多年来他一直新作不断。

正因为是探索,对于简庆福不合常规的画意摄影,总会有人欣赏,有人不解。我认为这很正常,见仁见智。不管有何评介, 简老的创新意识值得大家学习。

众所周知,摄影美学的核心特征是纪实性, 但我认为不能以此划地为牢, 狭义地鼓吹记录性唯上, 把纪实摄影和沙龙摄影绝然对立起来。在世界摄影界从19世纪60年代后,就又有纪实派和画意派的美学之分。一百多年来的摄影史证明,纪实派和沙龙画意派尽管美学主张不同, 但它们的竞争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残杀,而是通过竞赛各自都获得了提高,它们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谁也吃不掉谁。

同时,艺术本应“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纪实派和画意派沙龙摄影能从不同角度反映生活, 可以满足广大人民审美的多样需要, 我们都不应排斥。简老和海外许多摄影家走的是沙龙摄影道路,他们的大多作品属于画意类创作,但只要他们在内涵和技艺上达到世界级高端水平,又符合相当众多读者的审美欲望,就理所当然地应给予充分的历史性肯定。

沙龙摄影、画意摄影和纪实摄影各有特长、各有独特奉献。从这个视角来考察香港简庆福等海外摄影家的创造的艺术价值, 就更应给予赞赏。他们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地革新和发展了画意摄影,开创了海外华人摄影的新风格,从一定意义说他们是画意摄影的“中国学派”, 对世界摄影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感谢萨社旗、任伟思女士提供本文插图)

 

 

    本文作者:杨恩璞

    北京电影学院退休教授,福建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摄影网艺术顾问。   

    196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在吴印咸大师麾下任教。

    出版专著有:《摄影美学基础》、《摄影鉴赏导论》和《摄影基础》系列教材等。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委员,多次出任国际和国家级影展评委。

    享誉:中国摄影家协会杰出摄影工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杨恩璞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