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佳作首页 | 人像写真 | 人体摄影 | 风光旅游 | 民俗节庆 | 新闻纪实 | 样片实拍 | 秀展摄影 | 生态飞羽 | 个人影展 | 专题影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佳作赏析 >> 新闻纪实 >> 正文

中国摄影网专访|汤德胜与大运河的世纪情缘

[2018-05-02]      责任编辑:原创    点击量:

    水孕育生命,水滋养生命。

    人类文明的发生、发达甚至衰亡,都与水有着难分难解的密切关系。世界上的许多大江大河,都给予了各种文明与文化以最深厚的滋养与培育。

    而在中国历史上,南北走向的大运河,更是一个人类奇迹。它不同于中国许多自然形成的东西走向的大江大河,而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她是人类试图挑战自然、征服自然、和自然对话的伟大尝试。大运河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意志,而且其开通与长期通航也给予了古代、现代的文明以新的开拓、发展的空间和想象。

    今天我们的专访对象就是与大运河结缘半个世纪的、常州摄影家汤德胜(称其为摄影家一点不为过,但在专访时,汤德胜老师一再强调,他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一个最基层的摄影人而已)。

▲汤德胜接受专访

    说起汤德胜,也是早有耳闻,第一次见面是去年8月在济南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上,时隔半年多,计划能专访汤老师很激动,能亲眼目睹汤老师的大作甚是荣幸之至。

    终于来到了位于常州市新堂路的汤德胜摄影工作室,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震撼”!这里简直就是影像博物馆、摄影艺术中心。走廊过道墙上都挂满了汤老师历年来展览和发表的经典摄影作品,书柜里摆满了各式摄影书籍、画册、获奖证书等等,沿着墙角摆了好几排铁皮柜,顺手打开其中一个看看,里面装的全都是胶片,胶片的包装袋上都贴上了对应的照片小样。经询问得知,这些铁皮柜里装的都是汤老师从影50多年来,10多万张的摄影胶片。据汤老师介绍,为更好的保存这些作品和胶片,二三层的房间窗户都是双层密封玻璃窗,并定期开启除湿机。

 

▲汤德胜摄影工作室暗房  摄影:陈小军

▲汤德胜讲诉与老相机的故事  摄影:陈小军

    在工作室第三层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富有时代感的大运河作品,一下子感觉让人行走在了历史长河中,作品记录了京杭大运河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也折射出我们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专访的主题:“中国大运河”。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汤老师先后三次全程走完大运河,在岸边、在船上、在空中,用相机记录下这条古老河道的沧桑往事和历史变迁。翻开他的运河摄影集,一条“胶片上的运河”正从往事中流淌而来。

▲运河七孔桥  拍摄于1977年

陈小军:汤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能跟您面对面的交流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看过您的一些专题代表作,有大运河题材的、有知青、抗震救灾、水乡人家、也有小脚女人题材,让人敬佩的是这些题材都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拍摄,而是有着时间跨度和积淀,历史的厚重和深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今天看了你的大运河作品,有几幅是大运河疏浚开挖的场景,那应该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了,到现代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我们特别想知道那个时期大部分人温饱问题还没解决,你却有机会搞摄影创作,为此,我们特别想知道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摄影与您的职业有什么联系吗?

汤德胜:我是武进人,叔父在运河重镇开了一家照相馆,从小我就在店里长大,看着叔父和姐姐们将一张白纸变成一幅照片的过程,觉得很好奇,由此也迷上了摄影。

    1964年底,武进征兵工作开始。当时我协助叔父做征兵照相工作,摄影技术给征兵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问我是否愿意当兵,我没征求父母意见就同意了。到了部队,因为我有摄影基础,光学、化学、底片影像制作、暗房制作等摄影技术我都懂,而同龄人中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因此我很快从连队调到进了机关,成为部队摄影工作者,摄影技术也由此实现了飞跃。

    1969年底,我复员回到武进,于1970年春被分配到武进县文化馆。当时武进急缺摄影人才,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买了海鸥牌4B型方镜箱120相机,拍摄了很多照片,并精选作品制作了一批批展板,形象化地宣传武进的建设成就,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我把展板用船和拖拉机运到农业样板芙蓉公社双庙大队、魏村公社新华大队等地展出,前来观看的百姓人山人海,更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1971年,我成为县文化馆专职摄影工作者,负责全县的摄影创作和辅导。

▲插秧的季节 拍摄于1968年

▲大篷船戏班子 拍摄于1973年

▲大运河的早晨 拍摄于1979年

    在基层从事摄影工作是需要吃苦耐劳的。那时交通没现在发达,到孟城、小河这些偏远的地方采风,只能骑自行车或坐船。我到县商业局弄了一张自行车供应票,花128元买了辆自行车,骑到哪里拍到哪里。到工地,我就和民工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在农家,大部分时间打地铺,多人挤一张床也能安然入睡,床上垫的是草,盖的是我自带的被子和衣服。那时,大家公而忘私,以饱满的激情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四化建设出汗出力,全县上下大干快上,到处一派热火朝天。我深受感染,千方百计用相机不断地拍摄记录农民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变成影像图片,变成展览资料,就这样,渐渐进入创作的旺季。

▲百万农民疏浚运河  拍摄于1964年

    你看到的疏浚运河的场景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运河由于连年淤积,河道变浅变窄,运河水在夏天往往泛滥成灾。运河两岸常常被洪水冲垮了堤坝,淹没村庄,在汪洋一片中,亲眼看见人、牲畜、桌椅板凳被水席卷而去,心中的伤痛久久不能平息。

▲运河大堤决口  拍摄于1969年

▲洪水四溢  拍摄于1991年

    正因为如此,政府开始了大规模治理运河的运动,这就有了数万群众疏浚运河的宏大场面,后来,运河的堤岸不断被加固、加高,运河水又被锁在了河道之中。

▲挑灯夜战   拍摄于1969年

▲收工回家路上   拍摄于1970年

▲水上高速公路   拍摄于1971年

4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陈小军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