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佳作首页 | 人像写真 | 人体摄影 | 风光旅游 | 民俗节庆 | 新闻纪实 | 样片实拍 | 秀展摄影 | 生态飞羽 | 个人影展 | 专题影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佳作赏析 >> 个人影展 >> 正文

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葛世卿《草方格治沙》

[2021-10-19]      责任编辑:原创    点击量:

东邻毛乌素,北接乌兰布和,西濒腾格里,三面环沙的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中卫市,常年受到沙漠侵袭,沙化严重,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离城区仅4到5公里的地方。

上世纪50年代,沙坡头还只是一个户不过十,人不过百黄河边上的小村庄,为了建设穿越腾格里沙漠的第一条铁路“包兰铁路”,1955年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实验站在沙坡头安营扎寨,打响沙漠筑路与防沙治沙的攻坚战。

1957年,包兰铁路建成,但是铁路总是被风沙掩埋,需要大量的铁路工上轨道清沙。

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用铁锨将稻草对折扎进沙里,半埋半露,扎成正方形的格子,连成片,这就是科研人员和中卫治沙人员摸索出的“草方格”,经过三年五年后,沙面上形成的生物结皮,更有效固定沙面,沙丘不再移动,更有利于沙生植被生长。  

中卫市北部沙区有约168万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治理利用面积147万亩。“过去沙进人退,现在人进沙退”。治沙成果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肯定,获得“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草方格治沙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用铁锨将稻草对折扎进沙里,半埋半露,扎成正方形的格子,连成片,这就是科研人员和中卫治沙人员摸索出的“草方格”,经过三年五年后,沙面上形成的生物结皮,更有效固定沙面,沙丘不再移动,更有利于沙生植被生长。

中卫市北部沙区有约168万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治理利用面积147万亩。“过去沙进人退,现在人进沙退”。

沙漠腹地治沙,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不但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衣服也很快退色。

运草拖拉机艰难的行进在沙漠中。

尽可能将草运到治沙人员附近,以减少劳动强度。

拖拉机无法到达的地方,只能靠人力一捆一捆的提过去。

夏季的沙漠,地表温度高达50度以上,由于大量出汗人体的水分很快缺失,需要大量补充水分。

对于生活在沙漠中的村民,治沙成为劳动强度大的体力活。

进出沙漠要几十公里,午餐是家里准备好带来的饭菜。

蓝天下,黄沙上,几代治沙人的努力,沙漠终将变为绿洲。

沙漠中大功率的拖拉机是运送治沙材料的主力。

在扎好的草方格内还需撒入草籽,通过植被进一步固定沙漠。

搬运草籽再由拖拉机运送到指定地点。

用稻草治沙,丈量每一平方的沙漠。

运送稻草的拖拉机艰难的行进在沙漠中。

作者简介

葛世卿,汉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宁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银川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1984年开始从事摄影活动,1986年参加宁夏首届“现代艺术摄影大奖赛”。1988年参加宁夏“十一人青年摄影联展”。2000年参加“陕、甘、宁四千里纪行”纪实摄影活动。2002年参与实施“世界摄影家眼中的宁夏”大型摄影活动。2003年参加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全国12位摄影家、摄影理论家、学者赴台湾摄影文化交流活动。

2006年策划实施《银川电视台》播出的《今我宁夏》电视专题节目、2007年策划实施《银川电视台》电视方言情景剧《百姓扯么》栏目。

2010年10月拍摄四集电视纪录片《朔方盐州》;2012年9月三集电视纪录片《六盘天歌》; 2016年12月三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马背上的共和国》; 2019年3月五集电视纪录片《守望家风》在中央电视台10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2020年9月拍摄由中央电视台、水利部、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记录片《黄河安澜》。

2021年9月摄影作品《草方格治沙》获第十三届“大河上下”黄河流域九省(区)摄影作品展一等奖。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葛世卿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