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佳作首页 | 人像写真 | 人体摄影 | 风光旅游 | 民俗节庆 | 新闻纪实 | 样片实拍 | 秀展摄影 | 生态飞羽 | 个人影展 | 专题影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佳作赏析 >> 个人影展 >> 正文

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吕殿杰:《“给地球做CT”的人》

[2020-09-08]      责任编辑:原创    点击量:

    石油物探是石油生产产业链中的第一环节,也是最艰苦的环节。这个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测线经过的地方就是刀山火海,物探队员也必须过去。这样的工作环境造就了物探队员特殊的生存能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困难的能力。物探工作区域因为地处深山大漠很少为外人所知,在人们的眼中就显得格外神秘和高深莫测。

    物探,全称为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磁力、电法、地震等勘探技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产生的振波,如同医生给病人做CT一样,有目地的对地球的“身体”进行扫描检测,从而发现油气的藏身之地。

    常用的激发方式有炸药激发和可控震源激发。激发产生的振波如同石子抛入水中产生的水波一样,遇到不同地质层系会发生反射,反射回地面的振波由埋在地下的检波器接收,再传输给地震仪器,形成最原始的地震剖面。

▲物探队员找油找气的地理环境基本是大山或沙漠,被人称为“黄羊和雄鹰到达不了的地方”。

▲钻井施工。
    施工人员在山体上钻出18米左右的下炸药的井孔。每钻完一口井,就要把钻机拆卸开来,人抬肩扛转移到下个钻井点,安装好接着打钻。有时,他们的脚下就是一眼看不到底的悬崖。

▲在沙漠中钻井施工的铁马钻机。
    这种钻机的好处就是不用人抬肩扛,钻完一口井就可以开到下一个钻井点。由于现场需要调制泥浆来注入井孔以防坍塌,钻工们经常会弄得一身水一身泥。

    物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三个环节。野外采集获取的原始剖面用通过计算机进行滤波、叠加、偏移等一系列处理,对地层界面进行成像,形成反映地质层位的平面图或立体图。再综合地质、测井、钻井等资料对地质层位进行判断,最后查明地质构造或圈闭,为油田提供钻探井位。

    这组照片是我耗时10年以上,在塔里木盆地跟踪拍摄的有关物探施工人员野外作业及生活的片段。旨在让大家了解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或沙漠里,有这么一群干物探的人,为国家的能源事业在拼命地干着常人无法想象的一项工作。

▲钻工们在海拔3900米(雪线以上)的大山里,冒着零下15度的严寒和高原反应奔向钻井点。

▲在物探现场,基本是男人的天下。
    由于近年来,干这种高强度工作的民工越来越少,也会招些女工。这些女人在长时间碰不到女人的男人眼里咋看都没够。

▲在海拔3200米的工区,起早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奔向即将放炮的炮点检查的民爆工。
    他们要徒步4个多小时到工区,路上靠不停地抽烟来缓解劳累。

▲收工后的钻工李锦成,由于高反严重,赶紧吸几口氧气。

▲钻机组成员起早奔赴施工现场。
    由于头天晚上山里下雨,山顶极易有落石砸下,钻工们屏住呼吸快步穿过危险区域。

▲民爆队员工经过3个多小时的不停攀爬终于接近了直升机投放炸药的地点。
    由于秋里塔格山的高陡难爬,施工方决定动用直升机投放炸药,每分钟费用450元人民币。这张图片在当年《人民日报》五一图片专刊作为主打图登出。

▲测量工每天在上百米高的绝壁上爬上爬下进行测量施工。
    画面中只是他们要下的第二个台阶,从山顶到山脚,有的时候400米的保险绳都不够用,施工难度极大。

▲查线女工周德芳,每天20几块电瓶的更换工作,感觉腰都快直不起来了。
    有一次她驾驶着沙漠摩托翻了车,周德芳一直心有余悸。查线工每天要24小时待命,只要哪里测线有问题或电瓶没电,她就要立即奔赴哪里。

▲在沙漠里查线的小夫妻,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帐篷里等着查线指令,大漠里的气温接近零下30度。

▲在沙漠中进行钻井施工的满身泥浆的钻工。

▲在沙漠中进行钻井施工的钻工正在搅拌泥浆。

▲下药组工人方迎春正在对下炸药环节进行录像制作自证视频,确保整个下药地震采集达到要求标准。

▲钻工李忠身背几十斤重的钻机配件向下一个钻井点攀爬。

▲往大山深处钻井店运送给养的后勤保障人员。
    一桶水近50斤重,他要背着它攀爬4道绝壁,往返需10几个小时。

▲查线工冒40度高温,背着30多斤的大线去更换。返回时同样要背回等重的大线进行维修。

▲宋大川从大营地徒步10几公里来给钻工们送中午饭。
    宋大川是厨师,每天把午饭提前做好,送到工地后,再帮钻工们一起干活,晚上一起收工返回营地。

▲收工回来的晚饭,是让钻工们感到最幸福的东西。
    吃完饭基本就睡下,第二天还要起早接着干。由于地处高原,饭菜有时是夹生的。

▲躲在冲沟里吃午饭的钻工。

▲张平权背着一桶汽油去钻井点。由于高原反应,他嘴唇发紫,双眼通红。

▲朱德兵,47岁,重庆人。
    2005年元月开始进疆干物探至今。在去工地途中,朱德兵一边用雪搓着冻起泡的耳垂,一边讲着他的故事。由于他一直干物探的活,每年在家待不了几天,最终媳妇在儿子4岁时离家出走了。听说来新疆干活挣得能多点儿,他就来到新疆,这一干就是10多年。
    如今儿子已经读大学了,每年3万多的学费,让朱德兵感到压力很大:“现在钱不好挣啊,活儿越来越少了。”自今年正月初八来到工地,他快一年没见到儿子了,“冬天太冻了,太辛苦了,早就盼着回家了。”

▲查线工李德坤已经在工地干活4个多月了。
    长期的野外施工,已经和外界隔绝,人也有些显得木讷了。

▲家住甘肃武威的陶亮,已经在沙漠里坚持快半年了,钻井作业每天一身泥水,沙漠里的低温有时衣服上结了冰,头发也像野草一样。

▲皮卡车驾驶员赵俊熙,每天除了在工区开车,还要和大家一起干活。沙漠里的大风让他头发里满是细沙。

▲抬工(工地上专门负责转移钻井设备的人)崔志坚吃着简单的午饭,他的手已经伤痕累累。

▲测量工苟超每天在沙漠里徒步行走超过15公里,他的脚已经干裂。

▲钻工鲁力的手冻伤严重。
    由于工程接近尾声,再加上工区上除了有限的应急药物,也没其它的可以涂抹的东西,鲁力只能咬牙坚持着。

▲女工陈文芬,在工地上除了要给大家做饭外还负责查线工作。
    查线回来后,还需在河道里捡拾干枝做烧柴用,陈文芬的双手早已看不出是女子的了。

作者简介:

    吕殿杰,中国石油塔里木石油报摄影记者。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获奖情况:
    作品《卯足干劲迎投产》获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一劳动竞赛杯》摄影比赛金奖;
    作品《200小时地下大追踪》获中国石油记协2010年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金奖;
    作品《沙暴虽至 巡检不止》获中国石油记协2011年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金奖;
    作品《抢投》获2012年行业报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金奖;
    作品《为将福气送万家》组图获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新闻摄影作品金奖;
    作品《荒漠中的第一道足迹》获2015年度中国石油新闻奖一等奖;
    作品《苍穹之下展豪气》获2016年度新疆新闻奖一等奖;
    作品《责任行千里福气暖万家》获2017年度新疆新闻奖二等奖:
    作品《征沙海战果勒》获2018年度新疆新闻奖二等奖:
    作品《冰雪帕米尔----乌依塔格冬季物探施工纪略》获2016年度中国石油新闻奖一等奖并入围当年中国新闻奖;
    作品《雪战帕米尔》获2016年度中国企业新闻奖新闻图片一等奖;
    作品《乌依塔格冬季物探施工》获“古越龙山杯”人民摄影“金镜头”2016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经济及文化新闻类组照银奖;
    作品《绕行地球46圈》获2016年度中国石油新闻奖一等奖;
    作品《冰雪帕米尔》获2017年全国专业报新闻摄影图片故事类银奖;
    作品《少女》在中宣部宣教局举办的“最美中国人”各族群众笑脸照片征集展示活动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并展出。
    作品《测线上的“沙漠玫瑰”》获“中国中铁四局杯”第32届全国行业新闻摄影年赛日常生活与人物肖像类金奖;
    作品《征沙海战果勒》获“中国中铁四局杯”第32届全国行业新闻摄影年赛重大与突发新闻类铜奖;
    作品《秋里塔格之巅的“飞虎队”》获2019年度人民摄影“金镜头”“文化及经济新闻”类组照金奖。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吕殿杰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