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影像随心 清清杂念静静心 减减包袱悟悟道|李舸在2018丽水摄影研修班开班授课上的讲话

[2018-05-17]      责任编辑:原创   

       5月8日,2018丽水摄影研修班在丽水摄影博物馆正式开班,首期培训邀请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人民日报社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李舸担任授课老师。李舸主席结合个人丰富的摄影创作实践经历和对摄影的深刻理解,结合当下摄影创作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向广大学员深入阐释了摄影的创作理念、创作方法,以及基于摄影延伸的艺术态度和艺术观。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为学员授课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各位学员:大家下午好!
      今天丽水搞的这个摄影研修班,由宣传部来牵头,配备了班主任,还有班长、支部书记,很正规。我在全国的这么多地市摄影组织里,还是首次见到。当然我知道这在丽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几年前也曾经办过。现在领导重视,时机成熟,很多朋友们也有诉求,所以又开了班,非常恰逢其时。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相信在座诸位手里头肯定有很多好影像,大家一起交流,很难得。
      今天的学员大部分是本地的,我估计通过你们的镜头,肯定见证了家乡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我听说你们的培训要历时一年,一个月上一次课,所以很羡慕大家,相信大家结业的时候一定收获非常大。
      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非常有必要。我在人民日报工作,我们报社就有一个金台读书会,每周都会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各种类型的专家做讲座,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的编辑记者,他们也会交流读书体会,采访心得。虽然是读书会,但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今天让我来给大家讲开班第一课,我感到受宠若惊。我本人也是一个摄影师,今天参加这个培训,不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完全是出于私人感情,是摄影师之间的平等对话。今天在坐的有成就斐然的摄影师,还有年长的前辈,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我虽然履新已有半年,但大量的时间还是在基层从事摄影创作。我觉得咱们搞摄影的,拍照片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都是从摄影爱好者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大家为什么选择摄影?为什么爱好摄影?首先就是因为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拿着照相机去拍照片,高兴、开心,这是我们的初心。
      但现在仍能保持这种快乐状态很难!我们常常被各种诱惑、欲望所干扰,可能在座有些朋友,变得不那么开心了,不像刚开始学摄影的时候,那么无拘无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对比、有了矛盾;有了圈子、有了功利。明明是你跟着我学的摄影,甚至你的相机还是我帮你买的,怎么你今天获得金奖而我没有?你拍照片还是我带你去的,凭什么你办了展览我没办成,你出了画册我没出,心里不舒服,不痛快。所以时间长了,就分出了各种山头,各种派系,产生了各种矛盾。如果一个人始终纠结于此,没有足够高格局,时间长了当然就不痛快、不高兴。
      那么今天我来讲什么呢?摄影界有一位前辈说,中国摄影需要平静如水的影像,更需要平静如水的摄影人。什么意思呢?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咱们清清杂念静静心,减减包袱悟悟道。所谓功夫在事外,我们别一上来就看照片,讲设备。利用这点时间,跟大家聊聊感悟更重要。我不知道大家内心到底缺的是什么,我感觉自己缺的东西很多,越往前走,拍得越久,感觉缺的东西越多。而缺的这些,并不仅仅来自于摄影,而是其他领域的很多知识。
      摄影界还有一位老前辈说过,拍照片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现技术不重要,又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现艺术也不重要。这个话大家怎么理解?技术不重要,并不是说真的不重要,而是说到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做到师法无法,就像我们看到一些美术大家,他的晚年作品反而给人一种拙意,一种童真,一种雅趣,而少了技术技法的炫耀。
      现在很多人对技术和设备过于依赖。我觉得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很多人都成了“飞行员”,迷上了无人机,几乎是无拍不飞,言拍必飞。于是有人就提了,我们是不是成立一个无人机摄影组织?搞无人机摄影比赛?其实前几年的手机摄影也曾经一时风靡,很多人愿意用手机拍照,可是大家想没想过拿手机拍照的目的是什么?
      ( 学员回答:发微信。)
      对,发微信,发朋友圈。为什么发朋友圈?要点赞,要朋友的关注。为什么要点赞?为什么希望朋友多来关注点你一下?就是证明你还活着,不但活着,还活得挺好,我还活得有观点有态度。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我始终觉得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行为,可不是一种热闹的集体活动。经常看到各种活动,很多人挤在一起拍照片,有人冠以:中国式摄影的说法,这个提法我不大认同。但是我觉得,这种状况至少不是严谨的艺术创作行为。艺术创作应该是什么样态?首先要有发自内心的感受,是不是真的产生了想去表达的情感冲动,是不是悟出了一些高于常态的生活理念,是不是对当下社会环境有一种理性的思辨。然后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呈现方式去探索,这才是艺术创作的起点。
      但我觉得现在有些行为,应该归于娱乐范畴。所以我有时觉得挺奇怪,为什么?我本人没事也写写字,过去上中学的时候也是学画画。可是我从来没听说过书法界搞羊毫书法大赛,或者搞狼毫、兼毫大赛。为什么到了咱们这儿,就要搞无人机大赛、手机大赛?这些设备不就是工具吗?不就是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或者一种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吗?就比如画家,有人善用手指作画,也是独树一帜,可也没有听说过哪个组织搞过手指美术作品大赛。
      所以我们不要完全沉迷于对工具、对技术、对设备的把玩,好像不用个定焦,不玩个胶片,就不够档次,就不能显示我的档次和水准。我觉得,适用即好。什么样的工具能够表达你内心的情感,那就用什么样的工具。
      我这次出差,第一站是丽水,然后去温州平阳县的乡下,第三站是现代化的大上海,最后去安徽六安贫困村。因为我出来一次比较难得,很珍惜,就想借此机会多拍些东西。我拉了一个大摄影包,装了好几样东西。有胶片,有数码,还有手机,还有一个我特制的相机,这是秘密武器,今天不能说。
      为什么拉这么多东西?我就想着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使用环境。不要拘泥于一定要怎么怎么着。我相信在坐诸位手里的设备,80%的功能是用不上的。你就是专门搞清楚了,过段时间不用也就忘的。所以实际上我们的设备,能用上的功能很少。如果说技术问题,倒是有一个重要功能必不可少,那就是人的基本功。如果你是一个摄影人,拍照片焦点都对不实,曝光都弄不准确,似乎说不过去。当然,创意摄影、观念摄影除外。我也很羡慕后期制作水平高的朋友,也在学习探索创意影像。
      所以从技术角度来说,我相信老前辈有他的理解,就是告诫我们千万不要被技术所控制,成了技术的奴隶。然后他又认为艺术也不重要,我觉得现在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我们过去经常遵循的一些法则、原理,一些条条框框,现在似乎已经被我们打破了。我前段时间去做汶川地震十周年的回访,同行的还有初学摄影的青少年学生。结果我发现这些00后学生拍的东西比我拍的有意思多了。说明什么原因?当然不是说明他们水平多高,而是说明他们不寻常,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视角,表达的完全是自己天然的状态。而我看到的已经不是景像的本质,是经过我所谓的经验转化出来的东西,条条框框太多,限制太多。
      我觉得很遗憾,看来我又要再一次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梳理和否定了。因为我曾经否定过自己一次,就是十年前的这个时间。当年汶川地震的时候,我是第一时间去的现场。如今汶川地震过去十年了,今天来说这个事特别有意义。无论你是不是亲历者,当我们闭上眼睛去回想这场特大灾难,第一个呼之欲出的瞬间,到底是什么?大家对这个事都有印象,而且印象都很深刻,可以想想。我每次想起这个概念,迅速能映入我脑海中的就是一个中年男人背上自己遇难的妻子,发动摩托准备骑车回家的影像。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这个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极其深刻的照片,这不是我拍的。我现在觉得特丢脸,因为我当年拍了什么,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前几天有媒体采访我,让我谈谈十年前后的感受。我特别不愿意接受采访,一推再推,后来人家从上海跑到北京来堵我。采访之后让我提供照片,我说我不想提供。为什么不想提供?因为当时从地震现场回到北京,我就对自己的影像提出了很大的质疑。今天我说这个话一点都不过分,当年我在汶川地震拍的大量照片,现在反过去看,95%以上的都是垃圾。为什么都是垃圾?第一,我自己想不起来,都记不住。第二,大量的东西都是那些标签化、概念化的。
      所以汶川地震以后,我就对自己之前十几年的采访、创作,做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否定。我觉得如果一辈子要都拍那样的东西,很可怕。所以从2008年到现在,我是在重新学习,重新上路,重新去寻找拍照片的感觉。
      但是没想到我刚刚建立起一点自信心,在十年后又被彻底打破了。所以我现在重新思考,从2018年开始,是不是又开始得重新学习了?重新去寻找新的感觉了?今天让我来跟大家讲这个课,我刚才说了,真是受宠若惊。我只能把自己作为一个失败的案例,咱们是高层次的研修班,有点像MBA的感觉,讲求案例分析。那诸位,今天我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来跟大家分析、交流。

3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丽水摄影博物馆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