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谢墨:从发烧友到商业摄影人

[2006-07-15]      责任编辑:ansel   

    致电谢墨很容易,他的手机号码似乎保密性不强,但听得出来他很忙,因为在他的日程里已经排好要去塞班岛拍片,因此我们的采访只好延后了一周。
    本周末,笔者来到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一石广告公司及谢墨摄影工作室,谢墨正在面试一个策划人员。从上世纪90年代初承包一个美术公司到现在自己注册的一石广告公司,谢墨以自己的才能与广告业结下不解之缘,但现在的广告公司与当年的业务则有天壤之别,随着珠三角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广告业务,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企业做形象设计,因此策划是公司一个很重要的部门。策划离不开摄影,在这一方面,谢墨充分显示着他摄影人的实力,六成的广告摄影任务是由他亲自承担的。
    在与笔者谈话的一个多小时中,谢墨提到当天中午12点有一个拍摄计划。这个数字让人惊奇,因为它似乎并没有把午饭考虑在内。谢墨轻描淡写地说,抽空吃就行了嘛。但是,直到1点半左右,他才终于“抽”出了大约10分钟的空,消灭了一盒清淡的苦瓜鸡蛋肉沫饭。这顿饭的就餐方式,几乎使记者对“食在广州”这句话产生怀疑。
    一石公司给人的第一印象,用“有条不紊”来形容大体不错,更使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公司员工对自己企业的认同感,摄影助理小王认为,他们公司将是广州最大最好的摄影广告公司。
而谢墨的自豪之处在于,他拥有若干已经跟他一起干了七八年的老员工,这种上下一心的感觉,在人员流动频繁的珠三角,委实不算多见。不到两点,下午的拍摄已经又开始了,谢墨熟练地在一张纸上画出机位图,摄影助理迅速据此布好灯。谢墨却除了偶尔有些调整的语句外几乎一言不发。每当他按下快门,一两秒钟后,电脑显示屏上就会出现刚拍的画面,身边的人马上提出修改意见。当他要跪下去拍一个镜头时,摄影助理忙扔了一个垫子给他......
  直到下午近4时,拍摄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笔者悄悄地告别,整理了如下的采访笔记。


第一台相机


  出生于1962年的谢墨,与所有同龄人一样,早期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多才多艺,则使他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从小,他就在长辈的影响下习画;上大学时,专业是船舶制造,有一门课程《高等物理》,内有摄影课程,他才初次接触了摄影并开始了对摄影的爱好。当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爱好很长时间内只是时不时地借朋友的相机过一下瘾,甚至参加工作后仍然如此。
  1988年,谢墨旅行结婚,行前向一个朋友借相机,那个朋友却没答应。理由是,以谢墨当时100多元的月工资,如果那台价值七八百元的相机丢失或损坏,他是赔不起的,这使年轻气盛的谢墨感到很没面子。这件事促使他下决心要拥有自己的相机。
  1989年,他承包了一个培训中心,获得了数万元的收入,用其中的一万多买了一台当时几乎是最好的相机——美能达7000,谢墨还记得当年的一句广告语: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相机都能像美能达7000......这一个颇高的起点,让他从此更成了摄影发烧友。
  1991年,谢墨参加了由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函授班,为期一年的学习使他的摄影技艺精进不少。同时,他也因一台新添制的尼康F801成为函授班上的“老二”(“机王”的相机是一台尼康F4),而日后这个函授班最出名的摄影师则非他莫属。但直到此时,摄影对于谢墨还是一个业余爱好,他很少想到用摄影去挣钱,而只是把从别处挣来的钱花在摄影上。从1990年开始,他承包了海南美术广告公司,接一些当时流行的画册设计、商标设计的业务,也设计过不少有名的商标,尤其是给广州市城建总公司设计的标志,延用至今,遍布广东地区。


摄影“基地”的成功与酒吧的“败走麦城”


  渐渐地,他的照片拍得越来越好,在朋友圈中小有名气。一家他常去的冲印店有一间闲置的房间,店主一直想利用其做一个摄影工作室。出于对他摄影风格的欣赏,便说服他租下这间房子。当时谢墨正好看到人民摄影报上一篇《黑白摄影走俏杭州》 文章,又听说于仲安等摄影家已经涉足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这让他改变了以往那种摄影只是一种投入的观念,开始有了用摄影创造效益的想法。
  1993年,他投资6万元,开起了“纯色摄影城”。其中4万多元都用来购置拍摄设备,新购了玛米亚RB67SD相机,配90mm和180mm的镜头及6×8的电动后背。买灯时,他选了海鸥,因为怕质量不稳定,一下子买了十只,预备着坏了以后随时更换。值得一提的是,这十支灯中的一支,直到10年后的今天还可使用,虽然已经不能挑大梁,但已为“纯色”立下汗马功劳。
  1994年,他不再承包广告公司,把全部精力都用于“纯色”,业余时间则从事自己一直非常热爱的风光摄影,1995年,他与王建军、牛东赴阿里地区拍摄风光,回来后自费举办了七色阿里摄影展及川北、甘南摄影展。因为一直把风光摄影作为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个摄影展对谢墨来说很有意义,可以说,他是在用自己拍人像赚的钱向风光摄影投入。
从成立之初,“纯色”就是摸着市场脉搏来的,后来拍摄种类由纯黑白而彩色、黑白兼有,经济效益一直非常好。那几年,国内婚纱摄影风格完全照抄港台,这让谢墨产生了树立国产婚纱影楼品牌的想法。1996年,他投资100万开设了“红珊瑚婚纱摄影公司”,由于摄影技艺过硬,再加上经营有方,影楼效益也很不错。在2000-2002年影楼业的大洗牌中,“纯色”与“红珊瑚”联手,坚持了下来,双双成为当今羊城叫得响的人像摄影品牌。
  然而,也是1996年,他用“纯色”的钱投资的另一个生意却以失败而告终。当时一个朋友从美国回来,鼓动他开一间酒吧,谢墨把事情完全交给了朋友。酒吧开业8个月后,不仅当时的投资60万一分没有收回,还亏损了20万。谢墨只好亲自接手管理,才使酒吧不再亏损,但也盈利有限。直到两年后,广州市政府颁布了“不许在居民区开设酒吧”之规定,谢墨因为实在顾不上而关闭这个酒吧时,还有几十万的投资没有收回来。在谢墨这些年的从商经历中,这是离摄影最远的一次,也是最失败的一次。

     


我认为自己是“摄影人”
  从记者能找到的资料看,谢墨1996年至2002年的摄影简历如下:
  1996至1998年入选佳能中国年鉴;
  1997年“比翼”入选18届全国影展;
  1998年开设一石广告公司和谢墨摄影工作室。
  1998年“王者之舞”入选第七届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
  1998年作品入选辽美出版的《人像摄影工作室—中国当代中青年人像摄影精品集》;
  1998年作品40幅入选《中国摄影》丛书《人像摄影新锐》;
  1998年参加第九届全国人像影展,作品“蓝色变奏”获银牌;“纯”和“心灵之窗”获铜牌;“花雨”、“怒放”、“凝视”和“魅力”获入选;
  1998年11月《谢墨舞蹈摄影作品展》在广东第三届国际摄影节上展出;
  1999年作品26幅入选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专业人像摄影范例》;
  1999年参加第19届全国影展,作品“暗香”获人物类金牌;“升”和“蓝色与自由”入选;作品“纯”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建国五十年摄影作品集》;
  1999年10月应瑞典哈苏公司邀请前往瑞典和丹麦访问交流,同时参加了北欧最大的摄影节——哥德堡的“玛莎摄影节”并在会上作了两场幻灯讲座;人像作品“凝视”被大会选作摄影节会刊封面;
  1999年,荣获第三届“中国人像摄影十杰”称号;
  1999年,荣获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
  2000年前往希腊参加影展及摄影访问;
  2000年当选广东省青年摄协主席;
  2001年出任富士公司中国专业摄影特使;
  2001年获得瑞典哈苏摄影大师称号;
  2001年出版《魅力摄影》;2001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
  2002年出任富士公司中国形象大使;2003年获中国艺术摄影学会颁发的“中国首届人体摄影十杰”称号;
  2004年受石利洛公司邀请以哈苏摄影大师身份,前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举办摄影讲座……
  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简历,也是一份让人觉得艰辛的简历,笔者不由诧异谢墨是如何协调摄影家、商人和摄影家协会主席这几个身份的,谢墨却认为这很简单,他只给自己一个定义:摄影人。有了摄影这个前提,即使一些根本没有经济效益的事情,比如给摄影培训班的学生上课,谢墨也会努力去干好。
  当笔者问,对摄影的初级发烧友他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建议时,他说希望这些朋友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好的定位,是纯业余爱好,还是将其当成自己一种重要的追求。定位准确之后,他还是那句话:一件事只要认准了,努力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丁湘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