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新闻摄影发展的态势及误区

[2006-06-16]      责任编辑:ansel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作为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新闻摄影,以其特有的功能,越来越受到报刊的重视和读者的欢迎。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新闻摄影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或误区,制约着新闻摄影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进一步繁荣新闻摄影事业,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新闻摄影发展的态势及特点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新闻摄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出现了一批新人、新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回望近几年我国新闻摄影发展的态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形成了一支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特别能战斗的摄影队伍。这支队伍中的专业新闻摄影工作者,有着良好的政治、文化和业务素质,其中有不少人先后获得"十佳青年摄影记者"、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中国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和"全国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光荣称号;此外,还有一大批文字记者和摄影爱好者也纷纷拿起相机,加入到新闻摄影的行列,成为"双枪将"。这些活跃在沸腾的大千世界里的摄影人,无一不是在用深邃的眼光、火一般热情、理性沉静的思考,观察、审视、记录着运动的、不断变换的事物,为报刊源源不断地提供形象新闻。

  二是涌现出一批新闻摄影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新闻报道中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产生很大的反响,而且还以很强的表现力、冲击力多次在国内外的影展、影赛中获奖。仅近年来在国内外获奖的作品就有:《三峡大坝开始永久性挡水》(孙永刚摄)、《中缅两国联合禁毒》(居杨摄)、《坐着火车进拉萨》(周寅杰摄)、《英雄探妻》(袁学军摄)、《陈爱莲重返舞台》(王瑶摄)、《纽约世贸中心被撞》(钱瑜摄)、《中国体操夺冠》(贾国荣摄)、《针灸减肥》(祁小龙摄)等。这些照片角度新、构图新、立意新,且形象生动,使人看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一个兴旺的中国。

  三是新闻摄影以其特有的功能,越来越受到报刊的青睐。比如,一些报刊纷纷扩版之后,刊用的照片越来越多,而且争相选用好照片、用大照片,并用在报刊显要位置,以体现各自报刊的特色。

  四是向国际化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具体表现为:中国摄影记者及其作品多次在世界影展、影赛中获奖。比如,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贾国荣拍摄的《年轻的体操运动员》,获得了2001年度"荷赛"体育类单幅三等奖;《天津日报》摄影记者祁小龙拍摄的《针灸减肥》,又获得2002年度"荷赛"科技类三等奖。在世界各地,哪里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哪里就有中国摄影记者的身影。在这方面,特别要指出的是,以"消息总汇"著称的通讯社---新华通讯社,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摄影报道的主要媒体之一,除了与国际大通讯社交换新闻照片外,还自采自拍大量的国际新闻照片。海湾战争、北约轰炸南联盟、9·11事件、巴以冲突、俄罗斯人质事件以及伊拉克战争等国际重大热点新闻图片的大幅度落地,都显示了新华通讯社的实力和中国的声音。

  五是新闻摄影组织机构工作得力,成果颇丰。近几年,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为首的各级新闻摄影机构,为多出人才、多出佳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影展、影赛以及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首届中国新闻图片编辑"金烛奖"等评选活动,推出一批新人、新作。其次,组织新闻摄影工作者和广大新闻摄影爱好者,不定期地深入生活,进行采访。再有,多次开展"全国新闻摄影理论研讨会"、"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经济新闻摄影研讨会"等新闻摄影理论学术活动,提高了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每次研讨会,与会者都带来或宣讲自己的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会上还评出优秀新闻摄影论文,并出版论文集,对指导新闻摄影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新闻摄影存在的几个误区

  综上所述,我国新闻摄影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但问题或误区也是存在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摄影人才上,重使用,轻培养。我国目前虽然有一支比较能战斗的新闻摄影队伍,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媒体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它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中央或地方报刊,都先后从高等院校或社会上录用一批年轻的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这些新闻摄影战线的新兵,文化、专业知识参差不齐,而且缺乏实践工作经验,按理说,有关部门应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可是大多数部门对这些新同志只是象征性地、短期地进行思想和品德等方面的教育,然后就投入工作,在专业业务方面很少对他们进行传帮带,致使他们在工作中走弯路,不能很快地胜任工作。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是有的单位工作任务重,人手紧,无法让他们参加培训;二是有的部门领导认为,新来的年轻人专业知识没问题,不需要什么培养,在实践中多操练几次就逐渐可以胜任工作了;三是有的单位领导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多,舍不得给年轻人培训掏学费。这样做,不仅使年轻人失去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对本部门的工作更是一个损失。实践证明,培养新闻摄影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要使这一工程顺利进行,必须要有良好的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氛围和相应的组织保障。只有这样,新闻摄影人才的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照片题材上,重"国内",轻"国际"。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每个摄影记者既要报道好国内新闻,又要报道好国际新闻。但是从目前新闻摄影工作的情况来看,国内摄影报道比较充分,国际摄影报道显得薄弱。出现这种状况,不能责怪报社和摄影记者,因为有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其实,从报社来说,很希望多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国际新闻照片,特别是时效性强、质量好的突发事件新闻照片,但苦于稿源太少。尽管可以订购新华社驻外记者拍摄的国际新闻照片及其转发外国通讯社的照片,但这类照片仍然供不应求。以《解放军报》为例,在正常情况下,每天采用国际新闻照片2-3张,多时达5-6张,就这样采用,有时也满足不了需要。再从摄影记者来说,哪个不想出国多拍一些国际新闻照片呢,只可惜出国的机会太少,甚至根本没有这个机会。鉴于以上情况,国际新闻照片缺乏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在摄影品质上,重数量,轻质量。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三:从客观上说,图片需要量大。近几年来,许多报纸纷纷扩版,不仅需要大量的文字稿件,而且需要大量的新闻照片,而一些报社人手又少,摄影记者每天为完成照片任务而疲于奔命,哪里还顾得上照片的质量。从主观上讲,摄影记者重视不够,有时为了赶任务,到了新闻现场后,不是深入采访、认真观察、精心选择生动、形象的画面,而是不分青红皂白,一通猛拍,拍完了事,匆匆发稿。为了争得首家发表新闻,有的不惜用"道具"拍摄"新闻照片",预发新闻。有的拍摄指点某种物体的照片,摆着姿势拍。还有就是正如有的同志所说,一些使用数码相机的摄影记者目前变得浮躁起来,已经有了所谓"崭新的信仰","蜻蜓点水"和"不求甚解"式的照片自然多了,照片的质量也不可能提高。三是审发照片的版面编辑或总编辑把关不严,没有选用高质量的新闻照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中的一些同志不懂照片,捡到篮子里的就是"菜",把那些"亮堂堂"、"笑眯眯"、他们认为的所谓好照片用到报纸上,而把那些具有冲击力、确实是好照片的"枪毙"了。

  在图片报道上,重拍摄,轻采访。这是许多摄影记者多年存在的老问题。其实,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报道某一条新闻,他的前期工作和文字记者一样,都要进行采访,包括题材的发现、主题的提炼以及新闻背景、细节、现场等多方面的了解。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形象的观察、角度的选择和瞬间的把握、拍摄等等。当然,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前期采访并不完全一样,文字记者一般是先采访后写稿,而摄影记者则是一边采访,一边拍摄。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使一些摄影记者逐渐养成只重视拍摄、而轻视、忽视采访的不良工作作风,到了一个地方,不问青红皂白,乱拍一通。

  在抓拍时间上,重"突发",轻日常。重大、突发事件是新闻摄影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样的事件毕竟是少数,大量的则是日常生活新闻。可是我们有许多记者的眼睛总是盯着重大、突发新闻,而忽视日常生活新闻,认为拍摄重大、突发新闻能出好片子,能一鸣惊人;而拍摄日常生活新闻不起眼,费力不讨好,也拍不出什么名堂来。其实,日常生活新闻轰动效应虽不及重大、突发新闻,但它反映的是人间生活的常态和主流,贴近生活的真实,带给人们的是另一种视觉趣味:赏心悦目、妙趣横生、感人温馨和邈远悠长。因此,我认为,发现平凡的日常生活新闻,并把它拍得"不平凡",更能考验记者的真功夫。而那些重大、突发新闻发生后明摆在那儿,就看你如何去报道、去拍摄。那些重大、突发新闻即使发生了,也不一定轮到你去拍。

  在拍照的指导思想上,重名利,轻事业。为了捞取个人名利,有少数人利用数码、电脑技术制作假照片;有的人把4年前别人拍摄的抗洪救灾的老照片拿来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近期的抗洪照片投给报社,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还用假新闻照片参加各种新闻摄影比赛,以捞取个人的名利。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影响极坏。它是对摄影记者及新闻摄影工作的亵渎。我以为,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只要你干上这一行,就要敬业尽责,不以稿谋私,不以权谋私,做到堂堂正正,廉洁奉公。当然,这并不是说摄影记者不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要挣钱、花钱,不要出名,而是说,这种名利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体体面面地去挣,而不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