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农民矿工用相机记录自己的生活

[2006-05-13]      责任编辑:ansel   


    一群终日与煤为伍的普通农民矿工和家属,生平第一次拿起照相机,用镜头记录自己的家乡,记录平凡人眼中的快乐和艰辛,展现真实的人生。      

    日前,在首都图书馆举办的名为“地层下的光亮”的图片展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展出的近200幅图片完全出自贵州遵义市习水柑甜村农民矿工之手。原定10天的展览因反响良好而延期4天,此后又到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在内的8所北京高校进行了轮回巡展…… 

    农民矿工 

    我只是拍下了我们平时的生活 

    柑甜村农民矿工们拍摄的这些照片从技术上讲并不高明,只是些平淡生活的记录。矿下工作间隙的“偷懒”、美丽罕见的矿下生物,矿工的肖像、孩子的笑、妇女的背影,住进新房子的喜悦、家庭聚会的热闹,吃的腌菜、打的纸牌甚至村里青年模仿偶像“刘德华”的情景都出现在他们的镜头里。 

    “我只是拍下了我们平时的生活,就是为了让外面的人更了解我们。”年轻的矿工王克江说。他拍摄的两幅柑甜村村貌的照片在图片展上展出。 

    吕良禄是柑甜村矿工中的“灵魂人物”,曾经当过六七年小学教师的他现在庙坪煤矿管理瓦斯安全。他拍的照片最多,700多张最后挑出了36张参展,涉及的内容也最广,井下的工友、家里的小孩、勤劳的妇女……都是他拍摄的对象。 

    参与拍照的除了矿工,还有他们的家人,有上学的小孩,也有在家的老人。12岁的朱红叶有两幅照片在北京参展,一幅名为《我家住在大山下》,另一幅是《煤厂的风机》。红叶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姐妹3个总是争相机抢着拍照。小姑娘现在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摄影,并且想长大以后当一名记者。她说要让外面的人都知道柑甜村。 

    组织者 

    希望更多的公众都来关心他们 

    说起来,习水矿工自拍图片展的来由还有一段故事: 

    2005年3月,在香港乐施会的资助下,贵州高地研究所在柑甜村开展农民工职业病调查。最初,高地研究所想通过媒体把柑甜村的现状展现给世人,但是考虑到通过别人的眼光拍下的东西、写下的文字总是免不了“加工”的痕迹,“所以我们决定让村民来拍他们自己的生活,通过别人无法触及的视角,展现他们眼里的柑甜村。”贵州高地研究所负责人罗世鸿说。 

    去年11月,研究所把4台尼康数码相机交给了柑甜村村民。历时4个月后,高地研究所收集了21位作者的近4000张照片,并从中筛选了145幅,在贵州省图书馆进行了第一次展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此后就来到了北京。 

    “照片内容多是日常的生活,为何没有让人震撼的镜头?”对于参观者提出的这个质疑,罗世鸿说:“我们办这个展览的目的本身,就是把矿工们的日常生活充分展现出来,真实地再现他们的工作、生活和环境状况,希望有更多的公众、学者和社会组织都来关心这些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观者 

    开始真正了解矿工、关注矿工 

    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同学在看完展览后留言:“看完这些图片,我觉得再也不能够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大学生了。虽然太阳每天都会出来,但总有它照耀不到的暗角。我愿做一面镜子,将这些太阳光反射到阴暗的地方。”这样的留言,在中国政法大学展览期间共收到288条。为配合图片展,学校还专门请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做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讲座,吸引了很多对“三农”问题感兴趣的同学。 

    在中央民族大学展览的第一天,就有一二百人参观。4天的时间里,吸引了近千名的参观者。“相信这样的活动会很成功,让我们久久未反省的灵魂又一次深受震撼。”这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参观者留下的感言。
 
    “在我们工作的过程中,很欣慰地看到包括政府、公众、个人……各方面都在努力。”罗世鸿说。在贵阳和北京的展览上,很多参观者纷纷留下感言,称开始真正了解矿工、关注矿工。他们呼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切实关注人、关注自然、关注未来,真正实现和谐社会!(吴建男)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