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导游首页 | 江浙沪 | 京津冀 | 鲁晋蒙 | 辽吉黑 | 皖豫鄂 | 闽赣湘 | 云贵川 | 陕甘宁 | 新藏青 | 粤桂琼 | 港澳台 | 周游世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导游 >> 四川贵州云南 >> 正文

去贵州拍民俗——行遍黔东南

[2005-11-05]      责任编辑:ansel    点击量:

    风俗习惯奇异独特的苗族,早就深深地吸引着摄影发烧友们。乘春节放假,走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去体会一下那里的生活吧。

    若以纯旅游为目的,黔东南已开发出了不少旅游点,行程、住宿条件都非常好,还有组织地排演一些民俗节目供游人参观。我认为旅游开发固然是好,但那里的原始民风却常常遭到破坏。现代竟识的传入对本地少数民族传统淳朴观念的冲击是巨大的,原本善良的村民变得唯利是图。所以我推荐的地方都是没被开发的原始“净土”,到这里来,虽然吃住条件差了点儿,但你能真正体会什么是刀耕火种,什么是路不拾遗,什么是淳朴善良。

拒绝现代文明的岜沙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村(“岜”在字典里念ba,但在这里你问ba沙在哪儿,没有人会知道。只有念bia沙,他们才都心领神会),座落在离县城8公里的321国道边,这里的村民拒绝现代文明的同化,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活风貌。
    全村现有300多户,近1900人。全部是苗族。与其它苗族支系最大的不同就是村中男性的发式∶将头发蓄起,在头顶盘一个发结,据说这是从秦汉时保留下来的传统。不过现代文明还是或多或少地对这种传统习俗产生了影响,年轻小伙儿已经很少有人盘发髻了,只有上了年纪的,观念相对陈旧的老人和迫于父母之命,不敢违抗的孩童才乖乖地顶着发髻,孩子们都盼望着早日成人,好削发为“现代人”。
    说到成人,岜沙人有自己独特的成人礼仪。当男孩子年满十五岁那天,父母要杀两只鸡,一只鸭,还得在河里捞几尾鱼来宴请全村人,进餐之前,孩子要由大人领着在村子里绕行一周,算是得到全村人的认可。
    岜沙人的衣着也很独特。不管男女老少,都穿一种蓝紫色泛着光的衣服,有点儿像多年前流行的尼龙绸。这种布料是一种叫蓝靛的植物在自己织的土布上染成的,并且在染制时还要加入鸡蛋清,这样染成的布既有光泽,又能防雨。
    原始风貌还体现在村里的建筑上。所有房屋都是木制的吊脚楼。房顶用树皮覆盖,经过多年的风雨浸蚀,黑色的房顶长满了绿色的青苔。远远望去,阡陌纵横。村里的一幢幢吊脚楼依山而建,高低错落,静谧迷人。寨子下方为全寨的粮仓,粮仓与生活区分开是为了防火。一旦发生火灾烧了住宅还可以保全粮食,恢复生产生活。
    在村里,时常可以看见在石臼上舂米的老人,坐在纺车前纺线的妇女,身背锄头、扁担下地种田的男人……在这偏远的,无其他收入来源的地方,他们只有靠自己辛勤地劳动,祖祖辈辈地与大自然抗争着,也妥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别看穿着破旧,每天粗茶淡饭,但他们没有城里人为生活而奔波的烦恼,快乐和满足的神情荡漾在每个人脸上,他们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无忧无虑生活的热爱。
    不属于任何一族的革家(革家的“革”应该是加上单立人旁的,但字库里无此字)
    革家人生活在贵州黄平、施秉一带。我们把革家算作是苗族的一支,但他们自己认为是独立的一族,在信仰、服饰、语言等方面都与苗族有着明显的不同。
    革家的服饰最为独特,头上一顶蜡染的小珠帽,火红的缨须分外惹眼,头顶发髻上还插一根小银箭,背上披挂的“巾”字型压背漆黑、厚实,好似铁甲,腰腿均绑着长长的挑花带,胸前挂满银制的刀枪剑戟等小饰物,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据说他们的祖先是位大将军,所以传下了如此装束。全副盛装的革家少女,威风凛凛,英姿飒爽,让人看了又爱又怕。平时她们只戴头饰,穿便装,只有到了民族节日时,才把盛装穿起。穿这套盛装往往要花费一两个小时,尤其是年轻的未婚少女,打扮更加精心,希望能在活动中找到一个如意郎君。
    革家也像苗族一样酷爱饮酒。我们来到革寨,早有美丽的革家女孩等在寨口,一杯自家酿制的美酒下肚之后,要再吃一块香喷喷的腊肉,最奇特的是还要在脸上盖几个红色的酒戳。据说脸上有戳,革家人才不把你当外人,到各家作客才能受到欢迎。我们也别坏了人家的规据呀,于是马上都成了京剧里的大花脸。回北京后,哥儿们看到这些照片,调侃地说∶“应该盖紫戳才对,盖红戳的都是肉联厂检疫不合格的!”


无限远的加鸠
   
从地图上找加鸠,费了好大劲,找到公路的尽头,才看到最小号字体印着“加鸠”二字。从从江县城出发,到加鸠用去了我们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小镇最好的旅馆住下,黑暗的三人间,带12寸黑白电视,每人每晚五元!据说还有三元的!
    第二天起个大早,在向导的带领下又徒步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到了一处绝无外界打扰的典型的苗族村寨——加鸠乡加翁村。
    由于长期没有外人来,所以村民看我们,比我们看他们还好奇。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在芦笙坪前和我们交流。说是交流,其实全村没几个懂普通话的,我们也不懂苗语,只能靠手势、眼神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里最好的交流方式是微笑,我们冲他们点头笑笑,他们也对着我们大笑,于是就成了朋友,任我们怎么拍照,他们都会很好地配合。半天下来,几卷精采照片出世了,代价是笑得我面肌痉挛,都不会不笑了!
    几个不到十岁的小男孩儿端来了几款不同式样的芦笙和莽筒,纵情地边吹边舞。大概是表演得不够“专业”,引来围观妇女们的阵阵笑声。真想融入他们之中,去体会那一份“原始的”快乐。应一位大嫂之邀,到她家去吃午饭。看到她那无比荣耀的高兴劲儿,真让我们感动。米饭是竹筒蒸出来的,喷儿香,还有炒竹笋,白煮腊肉和炒青菜,虽不算丰盛,但看得出这是他们所能拿书的最好的菜了。当然还少不了自家酿制的米酒。这里的敬酒方式与众不同∶姑娘一手拿酒杯,一手拿酒壶倒酒,敬谁谁就得喝。如有推辞,她们就会上前拧住你的耳朵,强行灌下。被她们的“淫威”吓住,也被她们的盛情打动,不喝酒的我已连饮两杯,还必须再喝第三杯,这一杯要互相拧着对方的耳朵喝下去,以示主客不分,站在一旁的苗家姑娘还集体“呀呦”地起着哄。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酒量大的人自然把这当享受,可苦了我们这些一沾酒脸就红,喝两杯就胡说八道的哥们儿了。
    酒足饭饱之后,主人还为我们唱起了传统的苗歌。苍凉古朴,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古代。据说这首曲子是从古代一辈辈地口传下来的,在附近的村寨中只剩此位大嫂会唱了,恐怕没多久就要失传了。于是我急忙打开采访机,录下了这难得的苗族古曲。
    听说这里最有名的特产叫“香猪”,是一种长不大的小黑猪。成年猪体长不过半米,体重也就一百多斤,味道极其鲜美。既然到了这里,我们几个“美食家”怎能错过如此口福?于是让老乡杀了一只,一半红烧,一半烤。那香味,从铁锅里四溢开来,不要说是一间房,就是一个寨子,也能闻到香味。实在是太诱人了。回想起那味道有点儿像“天福号”的酱肘子,但比它还香,皮还是脆的。回北京后大家一致认为印象最深的,不是革家少女的盛装,也不是岜沙人的小辫,而是这香喷喷的烤香猪—— 一群馋鬼。为了这小小的加翁村,用去了我们宝贵的三天时间,但在回程的路上,人人都说∶“太值了!”


有五座鼓楼的肇兴
    肇兴是黎平县最大最古老的侗寨,居民三千多人。寨内又分为五个小寨,每个小寨又都有自己的鼓楼,从村口的小土坡上望去,五座鼓楼错落有致,交相辉映。鼓楼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一般建在寨子中央,古代是敲鼓聚众抗敌或议事的场所,现在已成了村民娱乐、休闲、聊天的地方。
    我们来到肇兴,正赶上当地侗族四年一度的祭祖节。场面极其热闹,鞭炮齐鸣自不必说,每寨由寨佬(寨子里德高望众的老人)领队,年轻姑娘们身着盛装,排成一队,载歌载舞,在寨子里游行一周,然后来到小学校的操场上围成一圈儿,寨佬居中而坐,姑娘们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曲,围着寨佬逆时针地边唱边跳,外面是里三层外三层看热闹的村民。最有趣的是寨佬们的装束∶黑色或粉红色绸缎做的长袍,头戴小“地主帽”,手持长长的旱烟袋,活脱脱一个明清时期的地主。

以斗牛闻名的雷山
    雷山的斗牛是远近闻名的。平日用来耕田的黄牛、水牛,到了节日都跃跃欲试,准备比武。斗牛那天非常热闹,山坡上挤满了观战的人群,参战的斗牛被喂得膘肥体壮,毛色发亮,有些大水牛的皮肤还泛着红色,据说赛前牛的主人先要给牛灌喂米酒,以增其力气和胆量,可谓是“酒壮怂牛胆”吧。到比赛时,牛眼通红,不知是喝了酒的缘故,还是真的斗红了眼,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两位牛主人将牵牛鼻的绳子一松,两牛立刻从相距二、三十米处相对狂奔,霎时两牛相遇,只听“咔嚓”一声,四角猛撞,然后是头对头,角对角地较力,直到一头牛扭头跑了认输为止。如果在十分钟内不分胜负,一般判两牛打平,共同进入下一轮比赛。每当这时,十几个小伙子就冲进场内,设法用绳子套住牛后腿,然后一齐用力向后拉,只有这样才能将两只斗红了眼的蛮牛分开。此时由牛牛相斗变成了人牛相斗,万众喝采之声响彻山谷。最勇敢的,能一下子套住牛腿的小伙子被当作英雄般看待。比赛一般进行一天,规模大的要两三天才能结束,最后夺得冠军的牛被称为“牛王”,在比赛中获胜几场,就在牛背上插几根彩色小旗,主人拉着它招摇过市,好不威风。同时牛主人还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


举世闻名的小黄
    高增乡小黄村距从江县城22公里,道路状况极差。这一带的歌曲不仅全国闻名,而且在1996年的欧洲巡回演出中轰动了整个欧洲。在这里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歌,常听到的有情歌,酒歌,祭歌,欢庆歌,拦路歌,送别歌等,当然最具盛名的还要属无伴奏多声部的侗族大歌了。它高低音错落有致,浑然一体。男声如江海奔腾,女声似行云流水。侗家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歌,可以说他们就是生活在歌的海洋中。
    小黄在黔东南地区还被称为“小香港”,社会风气极其开放。青年男女在街上搂搂抱抱甚至亲嘴是很平常的事。如果你在小黄住下,晚上还可以听到姑娘们的敬酒歌,当然不喝酒是不行的。不知是甜美动听的歌声的缘故,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以往不胜酒力的我竟喝了四、五杯,还没有一丝醉意。入夜,姑娘们更是可以坐在你的大腿上为你唱歌。千万别大惊小怪或想入非非,风俗习惯如此。(当然姑娘要是看上了你,那又另当别论。)怎么样,想不想试试自己有没有如此艳福?


穿百鸟服的摆贝
    车过榕江后继续沿 320国道向西,过了八开,就到了兴华,摆贝村就在距兴华3.5公里的山坡上。虽然只有3.5公里,但至少用2个小时才能爬上去。
    一般其它地方的苗寨,男子都不穿民族服装了,但在这里,不管男女老少都穿着一种色彩鲜艳的服饰——百鸟羽毛服,显得与众不同。
    摆贝苗家的百鸟羽毛服色彩艳丽,图案奇特,手工刺绣了许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并在彩带末端装饰了许多鸟的羽毛,甚是好看。摆贝人平时极少下山,只是偶尔在兴华镇里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芦笙舞的故乡
    舟溪是凯里的一个乡,每年正月十六至十八,这里都举行规模盛大的集会。人们从附近各县赶来,一般可以聚集四、五万人。
    年轻姑娘们都身着盛装。盛装以百褶裙,花衣,花围腰,绑腿,花鞋组成。人们以百褶裙的长短把她们分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百褶裙呈青色,裙摆绣有红、黄、蓝、白各色花纹图案。花衣也为青色,内衬棉布作里,两袖用丝线绣有花鸟鱼虫,野生动植物和图腾图案。胸前左右各钉有银扣60枚,背后也有各种银饰,绑腿长3米,包裹时,把带花纹的一边包在外边。靛青色的大花围腰,再加上花鞋,花袜,既精美,又漂亮。最特别的还是她们的头饰,两只银制牛角直插向天,约1米高,配以各种银梳,银簪,银钗,银项圈,算起来约7公斤重,还要不停地跳舞,真是难为她们了。跳舞时,两三个小伙子吹芦笙领舞,姑娘们则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由于头顶沉重的头饰,所以她们上身都保持相对稳定,只是双脚随节奏有规律地前后移动,动作舒缓平和,姿态优雅。此时我也禁不住这份浓烈的奔放,加入其中,手舞足蹈一番,畅快淋漓。


黔东南旅游摄影指南∶
1.黔东南旅游以民俗为主,所以四季皆宜。因这里属山区,天气变化多端,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所以要注意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服,带雨具是绝对必要的。
2.苗族、侗族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口味很辣,常吃各种火锅,怕吃辣的朋友一定在吃饭前向大师傅说明。此外还有美味的香猪,酸汤鱼,盘江狗肉,自家贮存的腊肉等,来此不可不吃。
3.这里住宿条件简陋,一般无洗澡设施,但价钱便宜,还算干净,每人每天不超过20元。其中在加鸠住的三人间带电视,每人每晚5元!
4.贵州的山路难走是出了名的,虽名为国道,但多为盘山土路,开车每小时只能走二、三十公里。这里的司机有“晴天是洋(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的说法。这次我们八人包了一辆金杯面包车,每天全包600元,据说要不是春节期间还能便宜。这样既能负担我们沉重的行李,又能随时停车拍照,方便之极。
5.拍摄稍纵即逝的民俗照片,自动对焦相机绝对比手动的方便。由于少见晴天,所以要多带高感光度胶卷。再有就是最好带个小采访机,少数民族的歌曲非常有特色,不录回来仔细听是非常遗憾的。当然有DV最好。
6.在黔东南山区,经常能见到一些纯手工缝制的图案精美的背包,衣服和蜡染工艺品,还有一些祖传的银制首饰,让人爱不释手,可以和主人商量购买。但一些旅游点出售的“银饰”多数是合金制品,已无收藏价值。
7.此次行程七百多公里,历时19天,每人花费约3000元。(包括北京至贵阳往返硬卧)

    雷山市集赶墟日, 守鸭的小女孩. 我走近这一孤零零守着只鸭子的小女孩, 却竟然吓着了她, 紧紧抱起地上的鸭子, 戒备地盯着我. 一会, 她妈妈过来了, 原来第一次带她进县城, 让她好好守着未卖出的最后一只鸭子, 自己上百货楼去了......


雷山, 心不在焉的理发师


雷山, 清晨忙碌的老板娘


西江苗族未婚女性的典型服饰. 头上的造型较为古老, 不是近年来流行的大花冠.


西江镇赶集日, 从附近村寨来的苗民忙着把赶集的农产卸下来.


清水江滩上的赶集日. 卖 "折耳根(鱼腥草, 苗民每日必备的调味品)" 的施洞老太太, 坐了许久都无人问津.

反排村长儿媳在做早餐


盛装苗家姑娘


纯银锁牌


西江银匠夫妻档


花溪石板寨的老农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