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动态首页 | 新品快讯 | 业内新闻 | 影赛征稿 | 摄影采风 | 摄影展会 | 行情导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业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越峦在雷烨烈士故居调研

[2018-12-12]  中国摄影网   责任编辑:原创    点击量:

    中国摄影网讯(陈小军  姚敏 金华报道)12月10日上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杨越峦,中国摄影网总编辑陈小军等一行来到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后项村雷烨烈士故居调研,金东区史志办及孝顺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陪同调研。

▲ 杨越峦在雷烨故居调研  摄影:陈小军

▲ 杨越峦在雷烨故居调研  摄影:高和平

▲ 杨越峦在雷烨故居调研  摄影:高和平

▲ 杨越峦在雷烨故居调研  摄影:高和平

       雷烨原名项俊文,1912年出生在金华,1943年牺牲在河北。杨越峦主席所在的河北省摄影家协会,近年来在研究和梳理河北摄影史,雷烨是抗日战争时期战斗、牺牲在河北的革命摄影家;河北摄协要让雷烨的事迹入史、编书立传、摄制影视作品等。

       11月15日。“河北影像双年展2018”在石家庄开幕,“文人与史诗——摄影作为武器”专题展是其中三大版块之一,展出了沙飞等10位摄影家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影像,雷烨就是其中一位。  

▲ 雷烨故居客厅  摄影:高和平

▲ 杨越峦在雷烨故居调研  摄影:陈小军

▲ 仅存的雷烨入伍前使用过的书柜  摄影:陈小军

▲ 雷烨故居书柜上摆放的照片  摄影:陈小军

▲ 雷烨故居《沙飞 雷烨获奖作品展》 摄影:高和平

▲ 雷烨故居改建后外观 摄影:高和平

       抗战爆发,项俊文毁小家纾国难、投奔延安,转战晋察冀抗日前线,用笔和相机为武器,撰写文章、拍摄照片,揭露日军暴行,唤醒民众抗战。在与日寇作战中英勇负伤,命令并掩护战友撤退,最后于绝境中饮弹自尽,壮烈牺牲。由于当年残酷的战争环境,项俊文是以雷烨、雷雨等笔名在战斗,虽然被民政部列入300名第一批革命烈士,但牺牲60年后才被家乡寻定,因此家乡人对这位伟大的英雄知之甚少。因此,到雷烨的出生地调研、寻访就显得更加紧迫,也能更准确地收搜更多的相关资料。

       离开雷烨故居后,杨越峦主席又来到离雷烨故居15公里外的澧浦镇蒲塘村,这里是当年雷烨就读的金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在当地村民的陪同解说下,怀着对雷烨的崇敬,边走边记录,用心去感受和寻找雷烨当年在此就读的身影,也希望通过实地寻访能找到更多关于雷烨的生平线索。

▲ 杨越峦在雷烨就读的金华省立第七中学调研   摄影:陈小军

▲ 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旧址 摄影:高和平

        调研结束后,应中国摄影网总编辑陈小军邀请,来到位于金华万达广场26层的中国摄影网做客交流,对网站今后的发展给予期待,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杨越峦主席表示,金华是雷烨的家乡,河北是雷烨的长眠之地,作为两地的摄影工作者,我们更有义务,有责任宣传雷烨,弘扬雷烨精神。今后可以把雷烨作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以雷烨为主题的相关摄影活动,把雷烨作为战地摄影记者的英勇精神和英雄壮举广为传播、发扬光大,让雷烨精神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 杨越峦做客中国摄影网 摄影:高和平

▲ 杨越峦做客中国摄影网 摄影:高和平

雷烨生平事迹简介

    雷烨,1914年出生于金东区孝顺镇后项村,原名项俊文,1938年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日战争时期与魏巍、沙飞等齐名的战地记者,相机、纸笔就是他的刀枪,奋战在抗战第一线。曾任八路军总政前线记者团晋察冀组组长,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宣传科长、组织科长,1943年4月20日在河北省平山县壮烈牺牲,长眠异乡,60多年后身份才被还原。

    因为卓越的贡献,他被列入2000年出版的《正义与勇气——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列传》一书,被列为美、苏、中、英、法、意等国近百年来110名杰出战地记者之一。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这300位烈士中有一位金华人,他就是雷烨。

▲ 1934年,雷烨(后)与弟弟妹妹的合影

    雷烨祖上世代务农,家里兄弟姐妹五个:项金土(俊文)、桂妹(秀英)、云凤(秀华)、飞凤(秀娟)、顺金(秀文)。家里条件原本还算宽裕,但自从父亲积劳成疾中年早逝后,全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卖田卖地也要让金土读出山!”母亲非常重视教育,雷烨更是不负重望,考取了浙江省立第七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金华一中。

    母亲靠祖上留下的田地,夜以继日操劳农事,勉强维持全家生活,含辛茹苦终至积劳成疾,一病不起。雷烨才读完初二,就不得不辍学回家种田。不久,他母亲也依依不舍地抛下五个幼小的子女,永远地离开了。

    父母双亡,长兄为父,刚辍学的雷烨没有伤心流泪的时间,他不得不挑起照顾弟妹的重担。也曾去义乌埠头等地教书,又在金华当“土地测绘员”,以其微薄的工资养活弟弟妹妹。

    但是生活的重担压不灭青春的热情。他在1934年给挚友许为通的信中写道:“不会于这世界上空跑一趟。”他还时常对好友严金明说:“我要出去闯一闯,找一个既可以读书又可以工作的地方。”

    走之前雷烨对弟妹一一作了安排:大妹秀英嫁到浦江完婚;二妹秀华虽未及婚龄,但他也力促其与好友严金明及早成婚;12岁的秀娟妹妹送人当童养媳。抗战爆发的1937年7月,又毅然把9岁的小弟托严金明(严平平的父亲)带到杭州,进浙江省立贫儿院念书。

    安排好家里的一切后,雷烨心无牵挂地去实践他的理想。1938年春夏之交,雷烨典卖家屋,得银圆100枚作路费去延安。

▲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该照片1942年底摄于平山县碾盘沟村,与两位摄影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位是沙飞,也就是照片的拍摄者;第二位就是雷烨,他的盛情相邀使14岁的田华的形象首次被定格在胶片上。

    到达延安后,雷烨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那时候,雷烨喜欢写作,爱好摄影,已开始兼任各报刊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他撰写的通讯《创造抗战突击队员的斗争———抗大献给抗战一周年的礼物》《抗大同学毕业上前线》,拍摄的《抗大四期毕业欢送大会上毛泽东先生致训词》《参加欢送大会之学员》等,曾署名“雷烨”,在1938年8月至9月间出版的武汉《新华日报》先后发表,初步显露了当记者的天赋。

  1938年12月,从抗大毕业的雷烨被八路军总政治部选派,前往华北前线任战地新闻记者,并担任前线记者团第一小组组长。雷烨深入到军营和战场上,及时报道八路军战士和当地百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他撰写的《谈延安文化工作的发展和现状》的长篇文论,在《抗敌报》上连载,得到了各方肯定。

▲ 聂荣臻司令员和八路军总政前线记者团等人合影,左起:雷烨、范谨、韦明、沈蔚、聂荣臻、林朗、李力克

  1939年,雷烨到达冀东地区,在极端困难与险恶的环境中,从事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作为一名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青年,雷烨除了拍照,还写诗,写报告文学。当时正值我党领导的冀东大暴动失败之后,日寇乘我军主力向西转移,集中优势兵力对群众施行野蛮的镇压与屠杀。雷烨目睹这种惨状,深入受苦受难的群众中,组织领导群众进行对敌斗争,他采写的作品更是充满了群众情感,反映了群众的呼声与愿望,为群众喜闻乐见。

▲ 雷烨摄影作品:晓渡滦河

▲ 雷烨摄影作品:塞外的杀声

  为了团结当地爱好文艺的人士,雷烨还主动发起组织“路社”,与大家互勉“向着鲁迅的道路前进!”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路社先后出版了《路》《文艺轻骑队》《国防最前线》等刊物。这些刊物对人民群众、对广大指战员都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在冀东赢得了很高威信。

▲ 雷烨摄影作品:1941年,日寇烧杀潘家峪

▲ 雷烨摄影作品:参加1938年冀东抗日武装大起义的英雄们

  1940年以后,冀东地区敌我斗争更加尖锐、残酷,我军斗争的主要方式也转为游击战。雷烨根据革命的需要,于1941年转到冀东部队领导机关工作,先任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后改任组织科长。繁忙的日常工作并没有影响他采访和写作,相反却使他搜集到更丰富的素材。当雷烨发现那时冀东一些部队没有摄影工作者,许多生动的对敌斗争镜头还没有人拍摄时,就义不容辞地拿起照相机来,一面积极地参加斗争,一面忠实地反映斗争;尽管那时的照相器材十分缺乏,拍摄条件又很恶劣,但他在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克服一切困难,走到哪儿拍到哪儿,能多拍一张就多拍一张。

▲ 雷烨摄影作品:塞外篝火

▲ 雷烨摄影作品:晓渡滦河

▲ 雷烨摄影作品:冀东军分区政委李楚离和十团长王亢、政委吴涛在白马关古长城上

  雷烨还随部队转战到冀东的滦河沿岸和热河以南的伪满洲国边境,亲手拍摄了很多新闻照片。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冀东人民子弟兵驰骋滦河,挺进热南,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的实况,记录了日寇血洗潘家峪、烧死杀死我无辜同胞1000多名的“潘家峪大惨案”和日寇拆房并村、制造“人圈”、奴役人民的情景,留下了日寇疯狂屠杀无辜平民罪行的铁证。

    这一时期,他采写了《潘家峪大屠杀》《那是从喀喇沁赶来的牛群》《新收复的乡村为什么拥护八路军》等长篇战地通讯,拍摄了《驰骋滦河挺进热南》(组照)、《日寇烧杀潘家峪》(组照)、《熊熊篝火》《冀东人民》《战斗在喜峰口》《山岗晚炊》《塞外宿营》《行进在祖国边城》等佳作,把对抗日军民满腔的爱和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恨,全部倾注在笔尖和镜头里,因此被战士们称为“多产高产的前线记者”。

▲ 雷烨摄影作品:塞外山岗上的野炊 1942年

 

▲ 雷烨摄影作品:塞外宿营地 1942

▲ 雷烨摄影作品:1941年,冀东子弟兵开会讨论中

▲雷烨摄影作品:冀东子弟兵塞外山岗上的晚炊

  1943年6月13日,《晋察冀画报》第3期给雷烨出了纪念专刊,发表了冀东军分区政委李楚离的文章《悼雷烨同志》,对雷烨做了一个总的评价,同期发表雷烨的遗像和遗作。这些遗作包括诗歌《滦河曲》、通讯《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以及51幅摄影作品,用以怀念他为革命宣传事业做出的业绩。这51幅作品和雷烨的其他文字、摄影作品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浴血抗战史料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

上一篇:
下一篇:

来源:中国摄影网 作者:Ansel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