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佳作首页 | 人像写真 | 人体摄影 | 风光旅游 | 民俗节庆 | 新闻纪实 | 样片实拍 | 秀展摄影 | 生态飞羽 | 个人影展 | 专题影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佳作赏析>>专题影展>>正文

你所不知道的郎静山

[2018-10-22]      责任编辑:ansel    点击量:

第七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文献展

“一代宗师郎静山”经典作品展

主办:第七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组委会
承办:山东东方国际摄影艺术促进会
协办:郎静山艺术文化发展协会
策展人:李文华   郎毓文(台湾)
展览统筹:杨明

        郎静山(1892年-1995年)是开拓中国摄影的一代宗师,他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也是中国第一个摄影组织的缔造者和摄影教育的先驱,更是把中国绘画原理应用到摄影艺术中的第一人,曾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1980年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是世界摄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摄影大师。
       郎静山1892年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兰溪游埠镇里郎村。他的父亲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使他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熏陶。12岁时,郎静山进上海南洋中学读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1年他始入《申报》馆工作,1925年创办中国摄影学会,1926年入《时报》工作。他虽以摄影记者为业,可是却以仿画摄影作品见长。他借鉴传统绘画艺术“六法”,潜心研习并加以发挥,摄制许多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风光照片,自成一种超逸和俊秀的风格,作品受到人们的好评。1927年与胡伯翔等共同发起成立摄影团体——光社,并在《时报》大厦举办个人展览。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郎静山转而创作带人物的风景,模特儿主要为国画大师张大千,他以道家装束的张大千为集锦山水中主角,创作了《松荫高士》和《松荫静坐》《飞泉幽涧》等作品。这些作品中,有些是模仿古代著名画家之作,如《松荫高士》和南宋马麟的《静听松风图》,十分相似。1966年他撰写了“中国摄影史”,并发起成立亚洲影艺联合会。1968年赴美访柯达公司,1971年出版《六十年摄影选辑》,1972年获“中山文艺奖”。1981年在法国举办展览并举行纪念活动,1983年在法国吐鲁斯举办个人回顾展,1984年在香港展出《湖山揽胜》。1984年访美,获公刊竞赛编辑奖第一名,获艾顿新闻摄影奖。1991年“郎静山百龄百幅作品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1995年,郎静山在台北逝世,享年104岁。
       这里展出的是由郎静山之女提供的郎静山经典摄影作品69件。我们之所以邀请这个展览,就是期望在数字影像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这些传世的经典之作,寻踪觅迹一下摄影发展的历史,不仅从郎静山“集锦摄影”那随风扑影、叩问山河的玩味中超越复制,还能体悟到中华文化成功切入当代媒介后的精巧别样和美妙意趣,为中国摄影从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启程,形成具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色和辨识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

你所不知道的郎静山

 郎毓文

         郎静山以“中国第一摄影师”峥嵘于上海,首创“中国摄影集锦艺术”,于世界影坛绽放异彩。闲时与张善孖、大千兄弟往还论画,名重士林。1949年移居台湾,终至登峰造极,举世公推为“亚洲摄影之父”。于右任赠联静山句云:“松柏千年寿,乾坤一镜蒐”,涵意深厚,足以写照。百科全书中又称其集锦作品为郎派(Long’s Style)。

       郎静山一生致力推动摄影活动与教育,曾发起组织许多艺术团体。特别是民国早期,他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开创中国摄影教育的先河。他在《新闻夜报》创办《摄影艺术》周刊,登载摄影技术、影展评介、影坛动态、摄影史话、器材交换等方面的文章,共出二百三十多期。他与一些志士同仁组织成立了“中华摄影学社”,经常举办影展,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1949年迁居台湾后,曾任教于台湾国立艺术学院及台北文化大学。郎静山的学术成果是丰硕的。50多年间,他的摄影作品和理论著作大量出版,奠定了中国摄影史料的基础。1965年美国出版的《世界百科全书》选刊了他的作品。他的《真善美的新境界》一文则于1978年编入台湾高级中学国文课本。郎静山以他的作品执着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国际摄影界赢得了崇高的声望。他先后获得美国、英国皇家、意大利、法国、菲律宾、德国等二十几个摄影学会的荣誉职衔数十种,国际摄影界赠予郎静山为“亚洲影艺协会之父”荣誉称号,1980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首届颁赠世界十大特艺专家荣衔,郎静山被列为第三位,授“集锦派专家”衔。郎静山的人生历程跨越了一个世纪。郎静山自幼离开淮安后,就没有再回去过,但他一直没有忘却自己是淮阴人及老家兰溪的祠堂。他对故土有着深情的眷恋。1992年是郎老百岁寿辰,他在北京举办了影海生涯百幅作品展。

艺术与文明
        古文明发源处,即艺术发源处,此例屡见不鲜。古老的文字可以成为艺术之起源,书法的艺术源自甲骨文。非洲迦纳人民用传统的植物、矿石颜料,涂在他们所住的屋子上,就是艺术。往往时代让我们遗忘了源自传统文化的力量,而静翁摄影与中国古代名画联结,也就与古老文化接上了轨道。

郎静山先生作品与中国画之渊源
        静翁自幼习水墨,由倪瓒画作入门。十几岁就能作很好的工笔山水。又欣赏杨州八怪,性喜求新求变,往往从古画之精神中揣摩摄影新貌。又以中国画论中之谢赫六法,为创作依据。除摄影艺术中捉住瞬间的概念与对光影的要求外,特别注重作品之构图与气韵。构图中多所独特之作,唯不喜平坦的直线。晚年返老还童又有趣味线条之作。

郎静山先生作品中国特有的气韵生动于世界摄影之义意
        中国悠久的五千年文化历史,尚未完全深入全世界,而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许多美好的中国原素,包括各种民俗工艺、地方戏曲、生活用品、孔子思想、中国人“气”的概念等等,许许多多中国独特的原素,于世界各地愈来愈受欢迎。
        照相机虽是西方人的发明,中国的郎静山先生却用它把中国人“气”的概念完美的表达出来了。
        中国艺术优于西方,就在中国人所说的“气”,是生命的起源。它不是在情感色彩或空间架构的层次,而是在处处生机的微妙之处。

郎静山先生作品中气韵于中国画之义意
        静翁说过,创作难在构图,但是气韵更难。气韵生动并非层层云雾与山峦所生。以道家思想而言,气韵是生命力的昇华,也就是生命的本质。或者可说是生龙活虎的能量、生命的力量。谢赫六法中所说的“气韵生动”,指的是活泼的绘画精神与生气,摄影作品捕捉刹那间的神韵与此雷同,但未及全体。静翁之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就是这个。

         在静翁作品“仙山楼阁”中,云彩与山头光线的丰富变化得助于静翁暗房手势的巧妙运用,繁覆的遮光手势与细腻的变化,不光是立体感的营造,更加深了生动的气韵。它除了显现紧凑的音乐性,和老艺术家的浓鬱味道,深刻的来看,它就是中国古老文艺之再现。明篆刻名家笪重光云:“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密緻之中,自兼旷远。”而恽寿平评:“气韵最微妙处,在密緻中之旷远。”静翁的“仙山楼阁”即是此种理论最明显的阐释。静翁所创集锦摄影(Composite Photography),即是为了反映时空中各种不同的“气”而作的。在这裡特别要强调的是他熟练的放大技巧。静翁所著“静山集锦作法”中所述,集锦摄影的方法是有步骤可寻的,然而,暗房作业放大曝光过程中的加光及减光手势则未有详尽的理论可考,但静翁作品之所以会呈现墨分五彩的效果,就是静翁在这方面的独到之处。暗房遮光的各种手势可以产生各个不同的形状而满足各种构图的需要,而在同一区域的曝光为避免光线的平直,遮光手势的变化是必需的。这时,手须向四方移动。移动的速度快慢与手势的灵活变化将一一反应在相纸上,进而赋与影像三度空间感。

郎静山先生作品与中国名画之对比
        静翁毕生以摄影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志,但处处以中国含蓄之精神为行事之法度,留给后人无限之空间。故宫向以丰富精彩的馆藏文明于世,若能借由静翁富含古意又有新意之摄影作品,将之与故宫馆藏作品作一对照之展出,例如静翁作品“云峰鸟语”与早春图之比较、静翁作品“晓汲清江”与倪云林“渔庄秋霁”之比较。如此不但能让观者了解静翁之创意,且让观者更认识中国艺术之神髓。

郎静山先生作品与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古画论:清谈虚灵谓之气韵。“晓汲清江”即是庄子所言“实景轻则虚景现”的表现。庄子论芸术于清远虚无,静翁的作品中“晓风残月”、“云深不知处”和“晓汲清江”,虽各有表述,但作品之本源即发自庄子所追求的虚静之心。

欣赏西方名作与郎静山先生作品之共同观点
         从心理学、视觉美术的观点,往往我们可以把一张作品分析得+分透彻,而最难的是真正能够参透作者的意念,及了知其中不可言喻的感受。这是创作者内在广扩的能量,让观者的看法直觉的披露了观者的心态,而爱昧中立的不直接表明创作者的意向。如蒙那丽莎的微笑包涵了许多不明确的暗示,如梵谷作品背后凝聚的紧张状态,都使欣赏的观者自然而然的被那股不明确的意向所吸引。静翁的作品中,“静观自得”与“云深不知处”即此类由意象暗示观者的作品。

         1931年的“静观自得”,是以眯濛的黑调导引观者进入猜测的世界。在这张照片中,三个道士以斜线排列着,同看着一本书,而隐微可见的道人们的表情,暗示著书中不可言喻的乐趣,十之八九所看的是一张图片。另一个老者在旁梦周公。中央斜块区是稀有的构图。整张作品几乎全沉浸于黑色的神秘中,而昏暗的光线将道士们脸部的表情更丰厚化了。老者头顶上的嬝嬝云烟在画面上方漫开,而成为作品中的光源。原由四人构成的立体空间,由于光线之眯暗过度,变成了一平面的图画,但在多种层次的黑多于白里味道十足。

        静翁1963年作品“云深不知处”,完全脱离了黑白摄影作品对光影、层次与清晰度的要求,而用张大千的背影对着观者,并以茫茫大雾围绕着相中的主角。这可以是梦中的不知状态,可以是飘渺仙境,可说此人想要看清前路,亦可说此人觉前途迷惘,端看观者的心在何种状况而定,而静翁以浓浓大雾衬托单调的人与树,更是别出心裁。 

郎静山先生之创作与多媒材艺术
        早在多媒材艺术流行之前,静翁就用高温将洗好的照片压在油画布上。更早在1950年代静翁亦有作品裱在木板、亚克力板和绢裱的模式。在他的暗房里,什么道具都有,有特地製作的乾燥花、枯枝、小竹条、蚊子尸体、痱子粉、细软铁綫、化纤毛、棉花、各种画笔、赤血盐等等。他的作品早就远离了相机的束缚,也早早就开始了多媒材的创作。

        后人在整理他的遗作时,发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早就开始混合了绘画技巧与摄影暗房的暴光运用,这可以说是多媒材创作的源头。在摄影史上绝对有开创地位的一张作品“中国”,是1930年代静翁在上海时期的作品,他用枯笔在底片上直接画出粗旷的綫条,陪衬漆黑雄伟的山势。

 

2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Ansel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