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佳作首页 | 人像写真 | 人体摄影 | 风光旅游 | 民俗节庆 | 新闻纪实 | 样片实拍 | 秀展摄影 | 生态飞羽 | 个人影展 | 专题影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佳作赏析 >> 个人影展 >> 正文

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赵庆祖:温登篾匠

[2021-06-10]      责任编辑:原创    点击量:

    温登篾匠,更多的已是记忆。

    我的老家在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马登镇西南边的一个小山村——温登村。温登村世世代代以编竹篾活为生,几乎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能编制竹篓、提篮、筛子、簸箕……

    在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我走过了我的青少年时代。2000年,15岁的我离开了故乡到丽江求学,毕业后在丽江工作、娶妻生子、安家落户。

    离家20年,对于家乡,我一直是个匆匆过客,甚至,都没来得及多看家乡几眼。不管我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故乡总是我最牵挂、最思念的地方。每一次回老家,看到只有近十家老篾匠人还在坚守编篾制品时,儿时的记忆不知不觉就扑面而来。那些年,为了生计劳碌又充实的日子,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如今这些篾匠技艺却渐行渐远……

    而当我用纪实摄影和影像档案的方式完成我的心灵之旅时,那一幅幅令人激动的破篾片、编篾器、卖篾货场景,使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洗礼,仿佛让我又回到了和父辈们在一起的童年的美好时光,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温登篾匠人的坚守与执着。

    如今,随着篾器被现代塑料制品取代和父辈的逐渐老去,老篾匠的身影正消失在小村窄巷里,坚毅执著的篾匠人精神却不知不觉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

    温登村气候寒凉,作物生长期长、产量低。被环境所囿,生活贫瘠的灰色融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也坚定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行走在山间小路的篾匠人

    60岁的篾匠人李佳柱扛竹子

    56岁的篾匠人张育祉在编簸箕

    篾匠的生活,总是这样终日的坐着。日子,也在这翻飞的竹丝间慢慢老去,在竹丝间慢慢流走。直到坏了腰、驼了背……

    劈蔑是篾匠人难度大要求高的一道环节

    村子里的老人一边闲聊、一边编篾器。

    给簸箕洒点水,让簸箕更加严密、好看。

    篾匠手指飞舞间,一件精美别致的竹编手艺逐渐成型。

    在各种活动,篾制品随着可见。

    温登村的篾制品随处可见。

    74岁的张中农和72岁的张桂花老两口与编好的背篓合影留念。

    遵循马登镇周二赶集交易的惯例,以每个星期为一个周期,村里的人们按照“街后天采集原料--加工编制--街前天制作成品--街子天(周二)售卖”的节奏不断重复,日复一日、街街奔波。

    “温登一村田产稀少,以篾匠为糊口之业”---村中央静静伫守着立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的蠲免火塘碑将温登村做篾匠的历史推到了清代,再往上,就无据可考了。

    卖篾货的场景。

作者简介

    赵庆祖,丽江日报记者,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丽江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摄影作品在《人民日报》《云南日报》《人民摄影》等媒体发表,并多次获奖。

    新闻作品《丽江水稻刷新 3 项世界纪录》获第35届云南新闻奖一等奖;
    摄影作品《地震无情•丽江有爱》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
    《中国梦》获云南摄影艺术展三等奖,并在大理国际影会、中国西南六省区市摄影联展上展出;
    《百户人家一石居》被云南省博物馆收藏;
    《温登篾匠》入选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

    曾获丽江市首届“优秀记者”称号和丽江市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奖;著有新闻纪实摄影作品集《看见丽江》。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赵庆祖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