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佳作首页 | 人像写真 | 人体摄影 | 风光旅游 | 民俗节庆 | 新闻纪实 | 样片实拍 | 秀展摄影 | 生态飞羽 | 个人影展 | 专题影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佳作赏析 >> 个人影展 >> 正文

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刘凤林:家庭相册(1978-2020)

[2021-02-10]      责任编辑:原创    点击量:

    所谓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

    我创作的这组作品《家庭相册:1978-2020》,将自己从恋爱到结婚、妻子从怀孕到生子等片段用影像的方式予以记录,让一个家庭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变迁的缩影。私以为,这种形式,可以定义为一种家庭纪实摄影。《家庭相册》系列作品在2016年于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参展,第一次亮相即引发广泛讨论,这组作品在半年的时间内,就被中外媒体71个平台转发,仅腾讯网点击量就达400万。

   谈起该系列的创作历程,从个人经历而言,如同千千万万个普通中国家庭一样,我和家人在这四十多年里,也经历了脸红心跳的恋爱、柴米油盐的婚姻、身怀六甲的欣喜和满怀憧憬的成长。所不同的是,自开始拍摄这组照片伊始至今的四十多年,是祖国激荡而传奇的四十多年。在漫长的拍摄周期中,我用影像的方式,以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做参照物,以小见大地解构了这四十多年中,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祖国命运的关系,个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回顾这套作品的创作,正始于1978年,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但也正是那年,母亲44岁因病离我们而去,那些记忆如今已成为我脑海中最宝贵的片段,最遗憾的是未曾有机会亲自给我的母亲拍摄一张照片,正因此,那年春节,我用海鸥牌120相机,自拍了我和父亲与妹妹,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实现了系列作品从零到一的突破。

▲1978年,我的爸爸54岁。而我的妈妈于当年因病去世这年我18岁,我的妹妹12岁-。是我的爸爸又当爹又当娘把我和妹妹养大成人。图为1978年自拍的一家合影照。

   具有意义的第二张照片,是拍摄于1986年的作品《结婚》,作为拍摄者的我同样出现在了这张作品里,甚至是其中的主角之一。那是在结婚后的第一天中午,吃午餐时,我的父亲为我们准备了非常可口的饭菜,我们喝的是清徐产的红葡萄酒,以表示庆祝,记得当年办喜事,人们都是喝清徐红葡萄酒,红色代表喜庆吉祥,而葡萄酒又是一种在当时颇为“洋气”的舶来品,这种当时颇具中西结合风情的“新兴习俗”,带有着当时鲜明的时代印记。

▲1984年初,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住在同一个大院的女朋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恋爱了……图为二人在1986年初 山西省盂县藏山留影纪念照。

▲我至今记得,家里的一张双人床是单位送的,我的大舅哥帮忙把床改造了一下,又帮忙做了一套3米长的组合柜。新房内还有国产上海牌电视机和国产红灯牌收录机,都是妻子陪嫁带过来的。我家只有56平方米,而婚房只有9平米。图为婚礼第二天早上,我和妻子在新房中。

   再到随后的《怀孕》这一作品。中国人有句古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家族繁衍的自然主题,也是每个家庭生活的主旋律,这一作品正是记录着我们全家准备迎接新生命到来的重要时刻。值得留意的是,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妻子身前的,是我所拥有的第一辆上海28大链盒凤凰牌自行车。那些年,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社会大变革的来临,使得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个体户、万元户、大包干、港台歌曲、迪斯科、喇叭裤、BB机、大哥大等等等等......而28自行车,正是当时那个纷繁复杂、不断更新的世界在我生活中的真实投影。那时,我的妻子在孕育着我们未来的孩子,祖国也在用蓬勃发展的态势孕育着我们的新生活。

▲那些年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万元户、港台歌曲、迪斯科、喇叭裤、BB机等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我也在这时拥有了一辆崭新的上海28大链盒凤凰牌自行车。图为怀孕的妻子在我们租住的院子里,旁边是我的新自行车。

▲1987年4月21日,我们的儿子刘金鑫出生,给艰难的出租屋生活带来了很多欢声笑语。

▲1987年4月28日,这是我爱人在坐月子。

▲1987年5月1日,我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自拍了这一张与儿子的合照。

   时间飞逝,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来到了2015年9月,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发展变迁,祖国的强大国力令世界瞩目,我父亲是一名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也在当时荣获由习主席所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章一枚。这时候,我的摄影工具,也从早先的海鸥牌120相机、135胶片单反相机、卡片相机,换成了旗舰单反——佳能5DII数码相机。不同以往黑白照片单调肃杀的观感,我转用艳丽饱满且浓郁的色彩记录下了当时已经91岁高龄的父亲,开心地佩戴纪念章的瞬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这一刻得以最璀璨的体现。

▲我的父亲刘根银是一名抗战老兵。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3”前夕,全中国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我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我这样评价父亲:“作为一名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他同许许多多英雄战友一样,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在生活中从未向困难低头。”

    家庭纪实摄影本身作为专题纪实摄影的一种,和其他专题纪实摄影一样,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摄影者也不会"被迫"用单独一张照片来说明问题,可以更深入的挖掘主题,更全面、更详细地表现被摄对象。但选择家庭作为被摄对象,还有不少额外的“好处”:首先,作为被拍摄者的家人在面对同为家人的拍摄者的镜头时,不会有过多的疏离感,保证了真实性;此外,在发现那些最精彩的瞬间时,作为家庭成员中一员的我们,也能够以最及时、迅速地方式去进行记录,避免疏漏。可以说,选择家庭作为题材,根据自己的视角,进行较长周期的专题性拍摄,就好像我们在通过一张张图片向观者讲述一个个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最真实的故事。而观者读这些故事,就像是观看一部以真实家庭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理解和感受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这张照片是我们家三世同堂合影。1988年4月22日是我儿子刘金鑫一岁生日。

▲1990年7月,儿子刘金鑫在模仿着修理自己的爱车。

▲1992年,这年我儿子刘金鑫5岁。在迎泽公园游玩中。

▲图为1993年,6岁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在家中写作业,爷爷在背后看报纸。

▲1994年我带着儿子回老家,与亲戚们的孩子自拍-合影。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日,我们一家人来到五一广场参加市里组织的庆祝活动。这年我儿子十岁。

▲1999年,我家买了一台电脑。我为妻子和儿子拍下了这张照片。

▲2005年,我和妻子送儿子到北京考学,在天安门前留影。

▲2009年,我们一家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房子。我把父亲接来和我们住在了一起。2011年8月,我的儿子刘金鑫结婚了。这是儿子刘金鑫和他新婚的妻子。

▲2013年1月17日,我们家的第四代出生,给全家人带来了欣喜,全家老少小心翼翼地迎接着小宝贝的到来。

▲2013年9月10日,父辈…吾辈…子辈…-孙辈,四世同堂共享天伦之乐!这是我自拍的我在逗孙子玩。

▲2016年2月20日这是孙子刘恒邑3岁时在给他爸妈拍合影照片。

▲2016年2月22日元宵节,我推着爸爸观看正月十五灯会。

▲2016年7月22日夜,我孙子刘恒邑在太爷爷卧室的床上,缠着太爷爷要一起睡。

▲2017年7月30日,这天上午我陪着爸爸看《阅兵式》。

▲2018年2月8日,孙子刘桓邑在给我们上课,要求大家不能看手机。

▲2018年3月7日,星期三。这天中午,在照料完已不能自己吃饭的爸爸吃过饭后,我推爸爸回卧室休息。今天之所以为爸爸拍照,是因为我看爸爸有精神。门上的“春”字是我孙子写的。

▲2018年5月31日,我爸爸刻意要求我把妈妈的遗像从柜子里拿出来。看着我妈妈的照片说:你们的妈妈走了四十年了。

▲2018年6月18日,这张照片是在我市万柏林区玉泉山拍的儿子一家三口合影,动作是孙子设计的。这次游玩是应孙子要求,我儿子特意开车接上我给他们做专职摄影师,因我爱人必须留在家中照料我的父亲,她没能和我们一起去。

▲2019年2月5日全家福

▲2020年1月25日全家福

回望这四十多年,大概是生逢其时,仅仅是记录,就已足够让一切本寻常的,也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刘凤林 2021年2月9日

作者简介

刘凤林

   

中国摄著作权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企业摄影家协会理事、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会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

   

荣获“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类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广播影视最高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50多件作品获山西新闻奖一等奖和省级奖项。

   主要获奖作品及荣誉:

    一、国家级

    1、《用生命撞响的警钟》 2003年度 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类一等奖

    2、《农民书记和他的区情笔记》在2007-2008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中,荣获电视专题大奖

    3、《两个小康村十年天地别》 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论节目二等奖

    4、《涑水河何日变清》 2000年度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类三等奖

    5、《李鸿海:用生命践诺》 2003年度获全国电视评论类十佳节目提名奖

    6、《我们是志愿者》获中国记协2002年度第九届五四新闻奖三等奖

    7、《重生——海鑫重整启示录》 2018年度 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电视评论类二等奖

    二、省级

    1、《17个村共圆一个梦》获二十六届山西新闻奖一等奖(2016年度)

    2、《华北屋脊上的“测天人”》(上、中、下)获二十五届山西新闻奖一等奖(2015年度)

    3、《倒在扶贫路上的扶贫牛》获2000年度第十届山西新闻一等奖

    4、《乡官罢村官村官告乡官》获2001年度第十一届山西新闻三等奖和评论类一等奖

    5、《感受无声世界》获2004年度山西广播电视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6、《走近扶贫移民》获2004年度山西广播电视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7、《天灾发生之后》2005年度山西广播电视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8、《教育之痛:招生怪现状》2005年度山西广播电视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9、《李鸿海系列报道》2006年度山西广播电视新闻壹等奖

    10、《左云右玉 “龟兔赛跑”》在第十七届山西新闻奖(2007年度)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11、《卡脖子”的收费站》获第十九届山西新闻奖(2009年度)一等奖

    12、《偷菜的隐忧》2009年度山西广播影视奖电视节目评论类一等奖

    13、 2009年10月《记者调察》农博会系列报道新闻一等奖

    14、《组织起来,切实维权》被评为2006年度“山西五一新闻奖”一等奖

    15、《关改玉:默默奉献的“钢轨医生”》获二十六届二等奖(2016年度)

    16、《抱团共圆“脱贫梦”--宁武县在我省首创合作联社扶贫新模式》获第二十五届山西新闻奖二等奖(2015年度)

    17、《华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动影响深远》获2004年度山西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类二等奖

    18、《灌溉渠?排污渠?》获2004年度山西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类二等奖

    19、《耕牛如何演变成奶牛》2001年度山西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类二等奖

    20、《尴尬的半拉子工程》1999年度山西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类二等奖

    21、《走进棚户区》 2006年度“山西五一新闻奖”二等奖

    22、《信用被质疑之后》2009年度山西广播影视奖电视节目评论类二等奖

    23、《发扬文化优势,打造文化强省》2002年度山西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类二等奖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刘凤林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