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佳作首页 | 人像写真 | 人体摄影 | 风光旅游 | 民俗节庆 | 新闻纪实 | 样片实拍 | 秀展摄影 | 生态飞羽 | 个人影展 | 专题影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佳作赏析 >> 个人影展 >> 正文

中国摄影网签约摄影师周樾作品赏析——《关外年事》

[2018-12-15]      责任编辑:原创    点击量:

    辽西、蒙东的社火,是我长期关注并拍摄的项目。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无法抗拒,也不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

    "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产生的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要用图片在时代大背景下去探讨传统和现代相冲突的一些问题。

    其实,用心也好,随性也罢,看似不经意,表的都是人间烟火,诉的不过凡俗情话。

    作品皆为手机创作,指划修图软件后期润色。手机创作快捷方便,也不容易引起被摄者的注意而影响拍摄环境。

▲正月里,在外打工辛苦了一年的的乡亲们都回到家乡,喝过了香醇的“闷倒驴”吃完了欢聚的饺子,飘飘欲仙中,窗外响起了集合的锣声,一场流传千年欢庆活动即将开始。

▲热炕头上,大娘拿出了传承了也不知道几辈子的会旗,孙男嫡女们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着着独特的年俗文化。

▲装扮妥当的刘大姐催促着隔壁邻居尽快出发。

▲装扮成“孙猴子”的弟弟等着姐姐细细的描眉打鬓

▲辽西建平县朱碌科镇水塘沟村随着二百七十多年前从山东移民到此地的万民伞也在空地上亮了出来,上面密密麻麻的布条记载着每年捐助村里年俗活动的人名和金额

▲开场前祭祀“胡二爷”相传在歹人猖獗.民不聊生的年代,一伙土匪要洗劫生活在沟深林密.靠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一个叫水塘沟的十几户人家,行至村外山梁上,狂风大作,胡二爷显灵,土匪落荒而逃……才有了流传至今的每年正月结社唱戏,感谢胡二爷保佑之恩。这一天,不管农家备耕有多忙碌,不管城里打工的事情多难分身,水塘沟村的人都会回到村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拿出有近三百年历史的狮子、中幡。在脸上,细笔勾勒出世世代代传下来脸谱,穿上先人留下来的戏服、高跷。走上街头,用大胆火辣,奔放优美,心思缜密的铺陈出秧歌、高跷独特的美;或任由灵感驱使,随心所欲地扭一幅团花或一地抹红,扇开遮面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如台上的武戏,意念所致,龙飞凤舞;又如马踏飞燕,凌空而动,飞扬奔腾。

▲极具地方特色的辽西秧歌“独杆轿”

▲开场的鞭炮震耳欲聋,

▲年轻的上场,年老的看戏,评头品足间找寻着年轻时的影子

▲棋逢对手 将遇良才,难解难分,互不相扰

▲黑土地上靠勤劳致富的乡亲们用自己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丰收的喜悦

▲国家发达了,乡亲们也摆脱了贫困,走村串户都坐上了汽车

▲附近村的秧歌队每年开场前都要到辽塔前绕塔致敬,会首和管事的都要跪拜祖宗

▲热热乎乎的午餐用盆装的东北大锅菜

▲走村串乡浪跷人

▲踩高跷是艺术、技术、力量结合的一项运动

▲渝州锣鼓震天响

▲在自家门口留影的大姐

▲内蒙宁城的一个即将开演秧歌队

▲盼归

▲渝州锣鼓相传是早年间随着戚继光戍边长城的军乐队演变而来的带有典型中原文化气息的艺术形式

▲如今,这传统的沾着口水数钞票的人已经不多了

2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周 樾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