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摄影基础 >> 正文

135相机卡口变迁历史趣谈

[2008-08-12]      责任编辑:ansel   

    就像现在最先进的高速铁路两根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其实来源于两千年前古罗马两匹战马屁股的宽度一样,现在最先进的35mm全幅数码单反相机的画幅尺寸其实来自于1913年德国小镇的机械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所设计的使用电影胶片的史前徕卡,即Ur-Leica,画幅尺寸36×24mm,1924年开始量产的A和B型徕卡是不可更换镜头的,到了1930年,C型徕卡问世,配备了两支Elmer可更换镜头:Elmer 35/3.5和135/4.5,这正式拉开了35mm可更换镜头相机的序幕,前面这abc都统称为徕卡I型。

1932年,徕卡推出了徕卡II型,在II型上面出现了两个最引人瞩目的新特性,一是实现了联动测距,这是RF相机基础中的基础;二是出现了徕卡原创的L39螺口,这是可更换镜头35mm相机领域中的一间大事。L39在此后的22年间几乎成为了旁轴测距相机上的标准接口,直到1954年徕卡下定决心换用M卡口。

L39螺口没有专利,因此被各国相机生产商广泛的采用,顺带仿制机身,仿制最来劲的是日本人,比如尼康佳能这俩冤家。螺口的不利之处在于拆卸不易,从镜头向机身传递光圈数据也很困难,这点在出现联动测光的需求之后尤为突出,所以从螺口向卡口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新型的徕卡M卡口从54年开始有27年的专利保护时间,各家基本上没法继续仿制或者在这个基础上去超越徕卡,便把兴趣更多的转向单反系统(参考此文)。

最早的单反相机和镜头之间的接口五花八门,有螺口也有插到式的卡口,到40年代的时候Praktica设计的M42螺口逐渐成为了接口的主流,而且由于M42接口标准是开放的,所以很多大大小小的相机生产厂都开发出了自己的M42机身,这也让M42成为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接口,没有之一,日系的相机厂家掺和进M42的也非常多,比如Pentax,Ricoh,Yashica,Mamiya,Fujica,Chinon,Cosina,Vivitar 等等,开发了近百部机身,其中Pentax坚持到了70年代中后期,才最终的放弃了M42,转而使用了K卡口,这就是著名的PK卡口。

M42虽然通用性好,但是却有着结构上的缺陷,比如日常使用中镜头拆装麻烦,碰到偶尔有热胀冷缩的环境中镜头拆卸和安装都会变的非常困难,最重要的是M42卡口无法实现光圈联动测光,看看现在的单反相机的主要拍摄界面:半按快门启动测光,全按下去开启快门暴光。这已经是通用设计了。但在上世纪 60-70 年代,全开光圈测光还是新鲜玩意。而绝大多数 M42 镜头都还是收缩光圈测光(stopdown)用的单针设计。所以当时的经典设计就是以Pentax SP为代表的机身上有一个 stopdown 的按钮。使用时要先按下这个按钮来测光,然后在用另外一只手按下快门钮来开启快门暴光。如果我们把现在的这个过程叫做一步的话,那 stopdown 测光就是两部了。挺烦的吧?

面对着M42的缺陷,Pentax这个日本单反相机的鼻祖选择了继续改进的做法,将M42发展到了极致,并且推出了一大堆至今仍然让人念念不忘的太苦马镜头,但是螺口越来越难以改进,基本的光圈快门双优先实现起来都很困难,卡口是不得不做的改进,宾得被迫于1975年推出了最早的K卡口。

5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