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摄影基础 >> 正文

用心去捕捉 民俗摄影入门基础和特点

[2007-08-30]      责任编辑:ansel   

  1.就地就近为主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及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传统的民俗事象在正在迅速消失,需抢救的民俗资料极多,需抢救的地域遍及全国,而从事民俗摄影的人力虽不断增多,但与面临的任务相比较,仍有杯水车薪之感。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们应采取何种战略来完成“抢救性”的历史任务,确实是一个艰世而复杂的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但首要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科学地使用现有力量,才能达到又快又好又省地完成任务之目的。对此,近年来已有许多民俗摄影同仁发表过见解。目前广大民俗摄影工作者可以做到的组织形式,应是坚持就地就近为主的拍摄创作的原则。这是较为理想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有许多好处:

  植根当地的民俗摄影工作者,具有许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可使创作得心应手,从容自如,有可能拍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作者对生活工作的家乡故土是最熟悉、最多倾注感情的地方,对当地的各种民风民俗最为了解,把当地做为自己的创作基地,经过充分准备,有步骤地将各种民俗事象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现象,深入观察体验,细微探索考证,用相机去揭示、展现、研究,一定能拍出更多的风格各异技艺品位具佳的民俗摄影作品,一定能出色地完成当地民俗抢救任务。这种形式,可省却到外地创作食、住、行等大量的开支,可减少到外地采访的诸多困难和不便。

  试想,在各地各级民俗摄影组织的指导协调下,全国各地的民俗摄影工作者及爱好者都来各守一地,全面搜集,坚持积累,然后再逐渐向周边地区延伸扩展,用不了多久,抢救民俗文化的“星星之火”就会在祖国的万里疆土形成燎原之势。

  当然,我们这里提倡就地就近为主的原则,并不否定适当地组织民俗摄影工作者外出开阔视野,结合创作进行业务培训、研讨、观摩或交流;也不排斥集中力量对某些老、少、边、穷地区及民俗摄影力量薄弱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突击性抢救。因为,这些作法都是与加强摄影队伍建设,完成祖国民俗摄影的宏伟事业相一致的。但从宏观部署上,我们应提倡广大民俗摄影工作者把着眼点放在就地就近方面。

  可喜的是,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很快将出台一系列措施,在全国各地创建一大批民俗摄影创作基地,鼓励各地各基层组织自行就地举办各种创作班、培训班,以便为广大民俗摄影工作者、爱好者就地就近创作,提供足够的条件和更有成效的服务,借以加快全国民俗文化的抢救、收集和整理的步伐。

  2.全面反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构成了数不清的风格各异的民俗图画。由于各民族所处地域不同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速度。有的民族已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的民族则刚刚走出原始状态。如脱离原始社会不久,尚保留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云南基诺族人;被人们称为人类活化石,目前还残留着母系社会印记的摩梭族人……对于这些落后的生活方式,民俗摄影应把它作为一种宝贵的文献资料。如实地拍摄纪录下来,以便收藏和研究。我国大多数的民族已大踏步地向现代康庄大道迈进,但又有许多新风新俗层出不穷。这些,同样是民俗摄影应该反映的内容。

  从全国56个民族看,少数民族在数量上占55个,分布全国各地,民族特点各异,民俗风情差别较大,民俗事象十分丰富多样,加之这些民族与汉族比较相对落后,所以在生活习俗方面,在许多人看来比较“奇”,加之交通不便,多数人亲临实地的机会较少等原因,使得一些同志形成了一种误解,认为民俗摄影就是到少数民族地区拍摄。这显然是有失全面的。

  汉族,无论地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民族文化之悠久,民俗事象之丰富多彩都是民俗摄影应该反映的重要方面。绝不能因对汉族的民间习俗司空见惯而忽略其存在,对其珍贵价值而无所谓,更不能形成一提民俗摄影就想到少数民族的偏见。所以,凡有志于民俗摄影事业的广大同仁,应对中国56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予以同等关注,合力发掘、充分展现、潜心研究,努力使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灿烂民俗文化得以全面纪录、整理和发扬光大,让其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要小题大作,深度采访,系列报道

  我们这里所说的小题大作与前面提倡的“全面反映”的原则并不矛盾。广泛拍摄,全面搜集纪录,是就民俗摄影的宏观职能而言的。而小题大作,则是在宏观原则的指导下,对某项具体拍摄活动的要求。

  小题大作,就是要求拍摄者要善于抓住千万种有民俗特色的事象之一,进行有深度成系列的透彻反映。如民俗事象,分若干大类,其中一大类是物质民俗,物质民俗其中之一是服饰民俗,而服饰民俗又包括装饰(服佩)民俗,装饰民俗又可细分为头饰、衣饰、鞋饰三种。如此多的种类、层次,我们从哪个种类层、次拍起呢?根据小题大作的原则和要求,我们不仿从最低的层次最具体的事象--头饰民俗这个小题目中作文章:把某一民族支系的头饰种类和式样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尽可能全面的搜集拍摄下来,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不就是一篇小题大作有深度成系列的大文章么!若再以此类推,把一个民族所有支系的头饰乃至全国各民族的头饰逐步收集拍摄下来,加以整理说明,就是更大的一篇文章了。

  深度采访,系列报道是以小题大作为前提的,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题目小才便于进行深度的采访,有了深度,作品才不平淡不俗套,才会有新意,才能更生动地反映民俗事象的真实本质。把小而深的题材成系列(成组)进行反映,就会形成“横排、竖比”皆成文章的境况。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收藏价值、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更易于被读者所接受、所喜爱。

 

  《闹花灯》厉新华摄

  四、要认真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在一次拍摄活动之前,认真地有重点做好先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对采访拍摄成功的程度影响极大。通常,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将要采访的主要民俗事象进行先期调查研究

  具体方法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请了解情况的人介绍,还可以事先找当地群众座谈。通过调查,力求对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活动的方式内容、特点、意义等心中有数,这样,就可以做到对拍摄对象的活动程序有先见之明,予有准备,打有把握之仗。

  2.做好予测及拍摄计划

  根据将要拍摄的民族地区的特点,对民俗活动开始、中间、结尾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突发事件做好预先构想,尔后订出概略拍摄计划。

  即便在拍摄过程中,当拍完一个情节后,也要迅速对下一个情节中可能出现的带有实质性的内容进行预测,从而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一旦预测的情况出现,就不会因只顾光圈、构图效果而失去拍摄民俗事象本质的机会,就不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3.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

  如相机、胶卷的准备。在拍摄过程中,也有一个不断提前进行技术准备的问题。一个有经验的民俗摄影工作者,往往会在民俗活动高潮即将到来之前,把相机中胶卷的尾数几张尽快拍完,而换上满满的新“弹夹”,关键时刻猛猛地“扫上一梭子”。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长时期民俗摄影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问题,采访中由于摄影者经验和技术处理的不同,常常出现在同一场合的活动中,一些老手可以有拍不完的内容,而有些新手则只听别人相机咔嚓咔嚓的拍摄声不断,自己却半天按不了一次快门。

  五、要多看、多听、多问、多拍

  反映民俗民风,重要的是要抓取有代表性的、有典型性的、有特色的东西。

  典型与特色需要作者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挖掘。到一个地区进行民俗摄影创作,不能只图求新鲜的、刺激的、热闹的、好玩的去拍。必须要多观察,多询问。

  从观察到的大量民俗事象中,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提出问题,去问历史、问发展、问内容、问意义,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深刻的本质认识中,概括出典型环境、典型民风、典型事物、典型特色。为拍摄作好选材的准备。也即依此而定出选择画面的标准,依标准而去衡量。那些是有代表性的、哪些是有特色的、哪些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东西。只有如此,我们所拍摄的东西,才能有意义,才能做到以少量画面,反映一个民俗的博大内涵。

  在看与问的基础上,要多想、多思考。即想想如何去表现典型,从什么角度,用什么光线,画面怎么安排,构图怎么处理……等等。想好、构思好,这是一幅艺术作品成功的基础。构思的程度,就是作品优劣的程度。切不可无构思的一味盲目按动快门。盲目是出不来好作品的。

  好作品,都是深入观察,深思熟虑的结果。初到一个地方,摄影者极易被浓郁的民族风情而激动,看到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拍,处在一种盲目的追求表面的状态之中。此时,只注意民族的外在打扮,只注意服装特色,而忽视选取有代表性的东西,更谈不到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要防止作品的表面化,要达到反映民族精神与内心世界的高度,必须要加强形象思维,多角度地去观察与发现。一个民族最宝贵的东西,是他的意志,他的精神。人的内心世界是人身上最本质的核心。因此,我们在拍摄民族题材的作品时,除了注意他的外在形象,更多地应透过外形,去着力表现内心的真实精神,这是创作的根本。表达内心世界,需要反复深入的观察,然后去捕捉,捕捉那微妙的一瞬,精彩的一瞬,深刻的一瞬。抓住那一瞬,就抓住了成功。拍摄,只是一瞬即可完成的,而要观察、发现并捕捉到一瞬,则需要刻苦研究,随时随地做有心人,不懈地去思考与追求。

  当然,想得多拍得少,也不行。实践出真知。在构思好的前提下,要不吝惜胶卷,多多地拍。由于拍摄环境、光线的变化,角度的变化,拍摄对象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与运动着的,所以,要多拍几张,从中找出最好的,否则,很可能因拍得少,效果不理想而无选择的余地,错过了大好机会。致使只有好的构思没有好的作品,导致失败。

2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