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叶明文:平遥大展评论|中国摄影 VS 国外摄影

[2018-09-27]      责任编辑:原创   

又见平遥,是希望能看到惊喜,遇见同道知音,也希望他人能在自己的作品前留步,怀揣着被认可的梦,离开后,总归要回到原先的生活中去,所有的一切渐行渐远。展览如果带给你一点震动或改变,我想,那是一座城一个展对于你的意义:观看与拍摄都是用来帮助自我的修炼。不舍、淡然、遗憾、疲惫、喜悦、抱怨等等,平遥留给人不同的印象,也成就了她的话题和魅力。
 
去年写平遥大展的文字时,注重摄影师的个案分析,今年把重点放在国际化视野和中国摄影的比较上。回望过去,80年代到90中期的乡土、90后的观念、00后的批判、10后的景观,都是时代在摄影上的某种投射,当然这些只是粗线条的框架分类,摄影总是不断缠绕的。中国摄影的变化脉络是因为世界摄影对中国的影响和自身社会发展交互后的结果。单纯从摄影的变化来看,我们的脉络与国际变化相差30-50年,而今天,这个差距将大大缩短,原因是信息传播和青年学子直接进入西方学习有关。

 

1 平遥,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2015年写的文字《平遥归来说平遥》中,有一段:戴翔的《清明上河图》在连州获奖是批判类摄影的终结者;张克纯的《北流活活》在阿尔勒获奖是景观类摄影的终结者。未来的中国摄影正在酝酿一个新的亮点,这个亮点或许已经有点火花,发生在平遥或其它各处。
 
时过3年,亮点是否有?去年平遥展上方小马的《人民公社》,丽水展上王嵬的《京张铁路》,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主持的《国家相册》等,已经为纪实摄影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那就是文献摄影可能会激起浪花。我们的历史文化丰富到足够迎接更多更广的文献摄影来研究和传承。文献摄影是很当代的一种方式,就像古装戏和科幻片是相同性质的二种表达。
 
特别重要的是,在纪实摄影的语言表达上,我们几乎是用了30年来迎接和告别布列松时代的审美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者是钱海峰的绿皮火车、李政德的新国人、杨文彬的大学社会等等,他们拒绝规则,特立独行,直奔核心按下快门,为大众化的模式注入新风。有点魏晋风度下的骨气,找不到好的词汇来形容,姑且称之为“狂娟派”吧。
 
当下的摄影类别已经被模糊化了,纪实艺术观念都被充分的糅合,所以除了上面提到的关于纪实摄影的阐述之外,对于正在进行的摄影探索,让我们回到平遥大展中,看看中外摄影师的最新动态。

 

▲ 舒舒 摄
 

2 物像、想象与自然

对自然的描绘,历来是摄影师们的喜爱,美好是拍摄的初因,但不是摄影追求的根本,他们已经从纯粹的自然中脱离。摄影师总是能不断挖掘照相机的能力,发挥想象的力量,最后呈现出来的非常有趣。
 
他们从司空见惯的物件、自然中看到不寻常的那个部分,不用爬山涉水,就是近在迟尺,随手可得。汉林布看到普通砖块的结构所表现的坚韧;歌茨对于色彩与建筑的有特别的敏感;何群益只是对农产品做了一个切面,就看到更为丰富的世界。蓝仲轩则完全用面粉构建了宇宙。

 
 ▲ 温德尔•怀特  作品

很显然,摄影既可以展示它是什么,也可以展示结合人工处理后的样貌。现在我们不用辩论真实与非真实的意义,而是主动接纳展示在面前的,它就是一种图像化的真实,这是摄影带来的美妙。
 
引用给何群益作品写的一段文字。禅语有句:一花一世界。把这句倒过来就是禅所要的意境:世界就是一朵花。再进一步延伸:世界就是一颗桃子,世界就是一只蘑菇,如是下去那是何等的美妙。大多数人一定不会苟同这个看法,而一旦有了这样一种意识,你的喜悦将是无限的。

▲ 索菲•汉布林  作品

▲ 歌茨•迪亚加藤 作品

▲ 何群益《农产品》 桃子

▲杰普•安德森 作品

▲小Q《火柴人》作品 选

▲纳赫梅•纳瓦比 作品

▲ 路易•帕尔 作品

▲  蓝仲轩(台湾) 作品

▲中野智文  作品

▲安妮.弗朗斯.阿比林 作品

3 思想即作品

思想体现在摄影中,主要是通过照片来传递艺术家的态度、判断和哲学思考。摄影中的思想体现相对于其它艺术具有更直接的力量,能够及时反馈积极或消极的社会现象、文化特征、意识潮流,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变革,用照片来体现艺术家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影像看见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出见解。因此,优秀的摄影家一定是优秀的思想家。

 

▲   亚当•赫思特 作品

 在英国院校作品中,亚当.郝斯特《霸道的美德》思考的是男性气质的大众标准是否值得怀疑,他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拍摄对象,稍显苗条和柔和,来调整通常的标准。巧合的是天津美院学生王纬敏,也在思考女性审美的话题,她拍摄的《斯为美》肖像,不是普通的审美表达,而是挑战审美标准。对于脸上的瑕疵,因为从众心理的影响,导致很多人要去粉饰或美容,才有外形的自信。在她看来,美更应该是多元的和个性的。
 

▲ 王纬敏《斯为美》选

▲ 王纬敏《斯为美》选

特伦斯.杰姆斯用面粉作为的异形体,暗示灵魂脱体的样貌。张溥的《我与我》是透视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环境和角色不同会呈现不同的气质。朱爱华在《我的城市我的乡》中,把简单到无法独立成为作品的照片放在一起,立即就有了灵魂,如魔术师般的奇妙。她的照片,极其锐利的观察到社会本质,由表象看到背后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

▲ 张溥《我和我》 选

▲张溥《我和我》  选

▲特伦斯 作品

▲朱爱华《我的城市我的乡》 选

▲朱爱华《我的城市我的乡》 选

 4 超现实与浪漫的暗示 

 在平遥观展的时候,只是将一些偏好的作品拍了下来,整理当中发现一个极其重要的线索,东西方的影像有着某种不约而同的巧合。他们都很擅长用身体的局部、背影等做自我的思考暗示,都特别重视画外玄音,这样的画面需要有文本的参考,以帮助我们更深的理解他们的创作行为。
 
尽管他们的解说只是对个人而言的,比如:触摸恐惧、亲密、孤独、焦虑等等,但事实上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则有可能完全体会到另外一种心境,或者是纯碎的视觉之美,将这些摄影师的作品放在一起考量,你将得出不同的体验,非常有趣。

 ▲ 雷切尔•格拉斯  作品

▲高明昔 作品

▲耿翔 作品

▲乔建东《妙兰》 选

▲ 杰卡西 作品

▲钟嘉辰 作品

▲黄鹤征《妙门》  选

▲李鹏《家》 选

▲陈喆《依水而盼》 选

5  纪实,你看见了什么 

 在给生活馆的《正确打开方式》的文字中,试图将纪实摄影的归纳到三个方面,尽管这样的归纳不可能准确涵盖全部,现在把这段文字中的二个部分:理解性、观察性的介入,放在这里,读者可以和摄影师的作品进行对照比较,对于所选的摄影师作品就不一一评论了。

▲ 史蒂芬.戈弗雷 作品

2页 [1] [2]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叶明文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