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镜外随笔 >> 正文

摄影作品的评价——科技标准与艺术标准不可混淆

[2005-12-15]      责任编辑:ansel   

  我们都知道,如果将科技领域的标准与艺术的标准混为一谈将是很不明智的。但事实上,人们在拍摄或评价摄影艺术作品时,却往往将摄影工业中的科技标准与摄影艺术标准相混淆。即使是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使作品曝光过度,色彩失真、没有焦点等,也会被视为失败的作品。其实艺术的形式语言本是非常丰富的,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艺术家可随心所欲地选择和创立新的表现形式,这是与“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这一根本性原则完全相符的,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雕塑家可以让人体变形;画家可以把实物镶嵌在油画里;音乐家可以将猎枪带到乐队中;为什么摄影家就不能有意拍出曝光过度或没有焦点的作品呢?如果镜头没有景深的特性,是不是连虚实结合的摄影作品也算足失败的呢?如果几个画家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大都是哪国的丙烯最好,淮凋出的玫瑰红更逼真,我们将说他们不免无聊;若摄影家们在一起总是谈论曝光准确,影调明快、色彩还原真实之类的话题,而不能上升到艺术表现的层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摄影创作中这种把科技标准与艺术标准相混淆的现象,不但局限着摄影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空间,它还是阻碍某些摄影家向较高艺术层面迈进的一道鸿沟,是摄影艺术不能缩小与其他造型艺术的差距的原因之一。

  造成摄影创作和欣赏中这种“标准混淆”的原因来自主客观两方面。

  客观方面,摄影艺术所依赖的创作手段——摄影术。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其中要涉及一系列的光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科技标准,这注定了一幅摄影作品的完成过程中,也要涉及这些标准,而其中的每一个标准又都与作品的技术质量有关。因此,人们很容易被缠绕于这诸多的科技标准之中。而摄影器材商们为了促销各自的产品所做的强有力的宣传,也会牵着一些入的鼻子,使他们舍本求末,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摄影器材的品种和性能无休止的花样翻新上。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固然有利于摄影艺术创作,但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你花大价钱买的一架功能复杂的相机,实际上许多功能对创作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多余的。但制造商们则不考虑这些,他们殚楕竭虑地在相机功能方面频繁地更新换代,其一半以上的目的是为了炫耀实力、刺激消费和与同行竞争。

  主观方面,一是由于一些人在初学摄影时,不能够系统化地进行基础技术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致使他们拍摄了多年,也未能真正解决基本功的问题,有的人甚至拍了一辈子下来,在技术方面还是存在着许多误区,于是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将话题集中在器材工业的科技标准和技术技法方面:事实上只靠经验是无法使具有很强科技性的摄影基本功走向完善的。若想真正随心所欲地使摄影术为艺术创作服务,则必须从原理的深度把握它,原理一通则百通。而再高级的器材、再复杂的功能,也无法完全对应于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创造性和对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追求,相反,功能过于复杂还可能对创作产生一些副作用。

二是从事艺术摄影的摄影家对于艺术标准认识不够,因而无法建立和把握艺术标准。这是文化修养范畴的问题,也是在摄影界存在已久的问题。有些人长期无法超越艺术的低级层面,最终不自觉地使自己定型为一个“技高艺低”的摄影匠。

  那么艺术有标准吗?它连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都没有,又何谈标准?

  事实上,艺术虽没有精确的定义,但却有大致的定义;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相对的标准;艺术的标准虽然不是完全孤立的、·与科技标准无关的,但它又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否则,艺术也就不成为艺术了。至于艺术的标准具体都包括哪些,是很难一一罗列的,它与;技术标准是范畴性的区别。

  总之.摄影器材制造过程中的科技标准,虽然与摄影艺术创作乃至摄影艺术标准有一定的联系,但绝不能把它与艺术标准相混淆,这本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艺术家了解、运用摄影术中的科技标准,应是百分之百地服务于某种艺术目的。艺术无法回避形而下,但它终属于形而上的范畴。谁不能将摄影艺术提升到精神、情感及文化的高度,不能将之视为净化灵魂,宣泄情感、张扬创造力的途径,·他最多只能是个精干玩弄技巧的匠人,而不是灵光闪烁的艺术家。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张宝林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