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摄影技巧 >> 正文

新闻摄影中的细节 激起心中的波澜

[2009-08-03]      责任编辑:ansel   

三、细节 提升审美价值

  尽管新闻的审美,是一种受制于事实的审美,但并不是说事实面前人就完全无能为力。因为“实现新闻的审美传播很重要的一点取决于传播主体(记者、编辑)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素质……”一个审美素质高的记者,一定会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出色的细节,他懂得细节可以提升审美价值。

  今晚报记者刘筝拍摄的《滑轮钻杆见功夫》就是一幅通过细节见精神的作品。这幅作品的画面是一男子在做轮滑表演,他要完成的动作是双手双脚呈一字贴地钻过横杆,这是一个高难动作。在现场,也许很多观众会关注于他的手脚。但是,刘筝却在他的作品中,把表演者的眼神放在视觉的中心位置。正是这高度紧张的眼神,折射出了动作的难度。这眼神提升了这幅作品的审美价值,也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素养。

  郑州晚报的记者张翼飞,在2009年春节前夕,曾拍摄过一幅名为《春运大雪中的父与子》。这是一幅感人至深的作品:大雪纷飞,漫漫春运路上,匆忙赶着回家过年的人群中,一位父亲抱着年幼的儿子,正用一只手艰难地把围巾缠到儿子头上。虽然他自己已满头雪花,但他的注意力全在儿子身上。那条橙色的围巾在画面中是如此突出、如此温暖,它成为作品的视觉中心,让人想起农民工远离家乡在外讨生活的不易: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到了春节,终于可以返乡与亲人团聚时,却是路途艰难。《春运大雪中的父与子》带给人们太多的联想,而记者恰恰是在春运大潮中捕捉到了这对父子舐犊情深的画面,以一条橙色的、温暖的围巾,来反映农民工的生活。作品的画面触摸到了读者的心灵深处,其审美的意义和价值,尽在不言中。

  虽然“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地、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但是,记者仍然可以通过对于精彩细节的捕捉和定格,让自己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提升。在捕捉细节的过程中,记者的自身素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细节捕捉与记者素养

  细节,可以生动阐释真理,可以点燃读者情感,可以提升审美价值。精彩的细节,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感动,也是一种深刻。但是,细节的捕捉并非易事,它与记者的自身素养密不可分。

  同样一个场景,一件新闻事实,不同的记者拍摄出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只是简单的现场记录,有的却令人深思。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个人素养。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大部分人对于摄影器材的掌控早已驾轻就熟,但为什么使用同样的器材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这是因为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

  新民晚报的雍和,是一位能文能摄、新闻素养很高的优秀记者,他的作品往往出人意料、发人深思。2007年8月1日,正逢高温酷暑,上海那日的最高温度是39摄氏度,一个建设工程结构封顶,领导前往慰问工人。这本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想象中,记者拍摄的场景应该是:领导向工人送上毛巾、饮料等消暑用品,与工人热烈握手……但是,雍和拍回的照片却是这样的:工人们排着队,站在烈日下,有的眯着眼,有的擦着汗;队伍前则放着一个纸板箱,箱子上贴着“慰问品”三个字。雍和为这副照片起的名字很点题且意味深长:《等待慰问》。这样一幅照片,与人们原先想象的“领导慰问工人”的画面大相径庭,它不是简单的现场记录,而是融进了记者的观察和思考。雍和在图片说明中解释说,工人们在39摄氏度高温下站了半个小时,并不是前来慰问的领导迟到,而是安排这次慰问的中层干部出了差错——没接上头。雍和连着发问:“假如工作再细致一点,早点对上号;假如工人晚点排队,不到火候不揭锅,两面不耽误;假如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实在,那么这烈日下苦晒等候‘清凉’的事就不会出现。”

  前往采访这个工地的记者不止雍和一个,只有雍和“特立独行”。他牢牢地抓住了能触动人们敏感神经的细节,使作品的内涵得到升华。这种捕捉细节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精彩的细节,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

  一个摄影记者不只是拍照匠,只注意构图、用光、色彩……同时他也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发现者和思考者。事实上,新闻摄影因受到当时当地现场环境的限制,很难在构图、用光、色彩上做到完美,有时候能够拍摄到某个画面就算胜利,无暇顾及艺术含量。但是,当一个记者具备了一定素养后,即使受到环境的制约,也能拍摄出成功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往往依靠思想和内涵取胜,是作者长期观察和思考生活的瞬间体现。

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