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教室首页 | 摄影基础 | 摄影技巧 | 用机心得 | 数码后期 | 镜外随笔 | 中文手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教室 >> 摄影技巧 >> 正文

浅谈新闻摄影的意境体现

[2006-09-21]      责任编辑:琉璃   


二、新闻摄影意境的分类

    从中国美学史上众多的学者对意境的研究来看,由于角度的不同,对意境就存在着不同的分类。若从量的角度看,学者们曾提出过两分式、三分式和四分式。在这里我们仅对两分式来进行探讨,因为两分式是得到了大多数学者一致认同,所以两分式是讨论的重点。将意境分为整体意境与局部意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两组分式,(顾祖钊:《艺术至境论》)这两组分式也最适合新闻摄影意境的分类。因此,将新闻摄影意境分为整体意境与局部意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组方式,以此来分别阐述。

(一)整体意境与局部意境

    从整体意境来看,也就是由作品的实境与虚境共同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艺术整体。从新闻摄影来看,新闻摄影画面的整体意境是构成新闻摄影主题表现的重要形态,也是新闻摄影表现的主体特征。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是体现新闻摄影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然而,用辩证的方法来看,整体又是由局部组成。而局部意境要服从整体意境。因此,从局部意境开始到整体意境的形成,是新闻摄影表现的必经过程。因而整体意境的体现是受到局部意境的制约。

    从局部意境来看,局部影像是组成新闻摄影画面的主要因素,是意境几大特征主要真对的形态;也是画面主体的表现对象。在新闻摄影的表现中,主体局部的选择与表现是关系到整体内容能否得到全面体现的主要方面。从突出主体的角度来看,典型化的局部刻画和其它局部向典型指向是形成摄影画面整体统一的关键环节。从新闻摄影画面形式表现的角度来看,画面形式表现的原则只能有一个主体,其它都是局部的陪体。否则,画面将无法形成视觉中心。因而局部意境的形态组合是体现整体意境的重要因素。

    整体与局部意境的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依存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也是新闻摄影者审美创造能力强与弱的体现。

(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三则中说到,意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由这而来的。王国维从情感在诗词中出现的方式来分类的,把意境分成两种。他所举的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秦观《踏莎行》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词句,在他看来,诗人感情色彩外露,带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意识,并把景物拟成人的情感。景物像人一样两眼流泪,犹如悲伤愁绪。

    新闻摄影意境对“有我之境”的运用,并不等同诗词意境的“有我之境”。尽管新闻摄影是反映真实存在的事实,不能像诗词画意境那样,进行主观意造。但是,对新闻摄影事件的选择和采用画面形式的表现方式却是主观的。这种主观性是新闻摄影者对客观存在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是具有理性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个性特征。理性的是对真实性的把握;感情色彩是对审美情感、伦理、道德的判断与赋予;个性特征是对采用形式表现和体现审美效果的选择。因此,新闻摄影意境的“有我之境”正是体现在理性、感情、个性的统一之中,而且主观意识比较突出,是属于新闻摄影意境中的“有我之境”。这实际上是显现在画面上的意境之美。

    无我之境,王国维认为,“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他眼里,诗人情感深藏而不露,表面是隐而不显的。

    在新闻摄影意境中的“无我之境”,是情感内蕴的意境画面。也就是说,具有隐讳的意境,表面不显的画面效果。然而,“无我之境”并非无情,在自然的外壳里,蕴含着一种只有凭感觉才能体验到的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景物化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在新闻摄影意境的表现中,对主观意识深藏不漏,对情感只能意会的“无我之境”表现形式,应当说是新闻摄影者的高明表现手法。即是对客观事实的忠实映现,又要让隐藏的作者情感在起作用。这种隐讳情感的表现方法,是新闻摄影意境中的“无我之境”。然而,在新闻摄影领域中有人极力反对主观性,主张客观性。这绝对化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新闻摄影的主观存在是对现实存在的一种反映,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当人拿起相机对准拍摄对象时,就是主观的作用,否则就不用拍摄了,道理就这么简单。可以说,无论对新闻摄影是多么的客观性把握,都是相对的,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如果一旦缺少主观判断性,就会失掉伦理性、道德性、人类追求未来的方向性。因此,对主、客观的把握是求得相对的均衡,如果失衡,偏向主观也会失掉真实性。

    诚然,不论是“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的表现方式,都是在一个原则下所展现的意境表现方式,这个原则就是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三、新闻摄影意境的审美效果

    在新闻摄影意境表现中,所产生的“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的审美意境,是获得良好审美效果的必备条件。并和诗词艺术强调那种“沁人心脾’、“豁人耳目”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效果有相似之处。新闻摄影在带给大众“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带给了大众内蕴持久、灵深远阔的审美效果。

(一)内蕴持久的审美效果

    一幅充分体现意境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具有内蕴持久的审美效果。内蕴持久是指所内含艺术魅力是长久的,就像中国文学史上《唐诗》一样经过千年来,含蕴隽永,魅力持久。至今仍能给人们以很高的艺术享受。从新闻摄影的角度来看,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都具有意境的内蕴,其艺术魅力都内蕴持久。

    新闻摄影作品意境所产生的内蕴持久的审美情感,是体现着新闻作品对读者具有长久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首先体现的是新闻摄影意境的真实与新颖特征,再融合其它意境特征塑造典型事件、典型人物,达到画面表现形式的内容、形式、意境的统一,此时所产生意境立刻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深深地吸引住受众的视觉,唤醒和激发受众的真实情感,使该新闻摄影作品成为舆论的中心、关注的焦点。如著名的摄影家吴印咸拍摄的《白求恩》作品,其中的事件、人物、意境形象性呈现在几代人心中扎下了根,至今当许多人谈起作品时,形象总在脑海中复现,仍然被其深深感染和震撼。这产生的内蕴持久的审美效果的魅力是什么呢?它就是由新闻摄影意境所内蕴的真实性情感所决定的。情真景真是新闻摄影意境产生艺术魅力的首要条件。《白求恩》之所以能感人,就在于它描写了真人真事,抒发了真实情感。作品中体现出白求恩大夫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而抢救伤员的场面所表现出的意境,对人们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新闻摄影意境内蕴持久的艺术魅力产生,不但需要真实性情感的呈现,还必须具有新颖性的特征,这也是新闻摄影表现的重要因素。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对意境形态的体现,是真实性与新颖性的整体统一。新颖性的产生是来源于新闻摄影者对新闻事件的判断、选择与表现。不仅新闻事件自身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在画面表现形式上也应体现出新颖性。而新闻摄影画面呈现出新颖的形象性、思想性、艺术性都能对受众产生新颖感。如果失去了新颖性,新闻摄影也就失去了大众的兴趣性,也就无法产生新闻摄影的内蕴持久性。因而新闻摄影作品不但在画面表现上要对焦准确,用光考究,构图别致;而且对画面所载荷的新闻内容要叙事清楚,意义明确。所赋予内蕴持久的、新颖的意境效果,给受众留下思索和想象的空间,让受众去体悟,去联想。如《苦难的眼睛》是1948年冬至1949年春,是布列松的布列松访问中国时拍摄的。这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是在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的,照片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著名的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主席B.格林曾说:“看上去,布列松的摄影好象是漫不经心随手拈来。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 这幅作品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其真实与新颖的视觉表现,使作品产生了内蕴持久的意境效果;使人在联想的空间里,思维随着图片的视觉感受而回到了那个时代。
(二)灵深远阔审美空间

    灵深远阔是作为空灵的深远而又宽阔空间来理解。新闻摄影意境表现的产生过程,是由人的意识所产生的丰富审美想象空间和审美意象所构成的。这种审美空间是双向的,它是在新闻摄影者及受众的思维意识中形成的广阔审美空间。对新闻摄影意境的审美空间应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局部性、整体性、透明性。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新闻摄影意境的灵深远阔审美空间。

    新闻摄影意境审美空间的局部性,是指在深远而又宽阔空间里存在着无数个局部的空间。由新闻摄影者选择最具有意境表现性的审美空间加以应用,并和受众的思维在这空间里相遇,形成沟通空间。对审美空间即空灵的直接理解就是在新闻摄影形式表现中留有空白,局部空白对画面的表现形式是极为重要的,在中国画里叫“计白当黑”,是利用空白让人产生想象与联想,来补充其空间。在新闻摄影画面里是用影调来调节的,这实际上是产生意境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是由新闻摄影形式表现而开拓出来的。画面中空白所产生的引导力,是非常活跃的,它引导人的思维使其产生联想,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创造出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影像,来补充空白处。在新闻摄影中留有一定空间,不仅符合人的视觉规律,还可以调节画面的疏密关系。在东方称为疏密得当;西方称为和谐。东西方的表现是不同的,西方是以油画方式全部覆盖画面来表现景物的每一个细节,不留空白。东方中国画法,讲究的是意境,留有空白,形成“计白当黑”艺术空白。这是中国特有艺术精神的表现,是存在于中国人心里的审美情感。由此开拓出灵深远阔的审美空间,能产生丰富的意境审美效果。所以在意境中以壮阔幽深的空间,来表现新闻摄影作品,能更加体现新闻摄影作品的审美深度感。

    审美空间的整体性。是从整体上来考虑审美空间的。一方面体现在人的思维里对审美空间整体性的思维,是立体的、无边的“无极之境”(庄子语),而且存在着深度、高度、宽度。这个空间是新闻摄影者产生灵气的空间,灵气在这个空间里运动,是新闻摄影者在深远而又宽阔的空间里产生着审美想象,即指对新闻摄影意境的审美想象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因而审美想象是更广阔的、拓展的空间,这也是人类的宇宙观的体现。因此,人类对宇宙观不是抗衡的而是用生命的体验去融解,去求得和谐共存而达到统一。从新闻摄影者思维意识中的整体空间来看,整体空间产生的灵感,需要在摄影画面的体现上,对画面整体观感的表现,需要从整体空间来考虑达到画面局部空间的疏密得当、和谐统一,是形式显现关键的方面,也是新闻摄影意境体现的载体。把新闻摄影者的灵感物化在新闻摄影作品里得以呈现,是蕴含了新闻摄影者审美理想、信念的追求,它是对真善美的总体呈现,也可说是心灵之美的体现。这表现在新闻摄影意境里便是灵深远阔。

    空灵透明性是空灵深层的体现。刘熙载认为:“无一语及于事实,而言外无穷”,(刘熙载:《艺概·诗曲概》)表面空灵不是空旷无物的,而是包含了无穷的景物,无穷的意境,层层呈现,清澄透彻。形成了一种含蓄的透明。因而新闻摄影意境也需要的是一种含蓄美的体现,能清澄透彻的形成新闻摄影意境的艺术魅力。空灵透明性在新闻摄影意境的体现中,主要是指表现新闻事件与典型性的透明性。对拍摄事件与典型性的选择应透明清澄的理解透彻,要在全方位的空间里展开新闻调查。正像黑格尔认为典型是透明的,对典型性的表现是透明清澄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真实性与新颖性,才能获得认同性;才能真正的把意境的特征显现在新闻摄影中,这也是意境空灵美的呈现。对于透明清澄性这一点要把握住,特别是典型性就更需要透明清澄性,这是新闻摄影表现的重要的环节。如果把握的不好,就表现的不好,甚至失实。要清澄透彻的把握,才能全面性、实质性的表现。

    诚然,意境。中国独有的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艺术概念,为世界艺术表现领域,增添了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表现形态,体现了东方艺术表现的审美理念,对东西方审美理念的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闻摄影中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意境表现形态,是国人研究的方向。

2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每日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