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
导游首页 | 江浙沪 | 京津冀 | 鲁晋蒙 | 辽吉黑 | 皖豫鄂 | 闽赣湘 | 云贵川 | 陕甘宁 | 新藏青 | 粤桂琼 | 港澳台 | 周游世界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摄影导游 >> 福建江西湖南 >> 正文

南靖土楼:方圆里的大千世界

[2009-03-19]      责任编辑:ansel    点击量:

    由永定、南靖、华安土楼群组成的“福建土楼”,建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因其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体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土楼居民崇尚伦理道德,忠君爱国,敬宗睦族,崇文重教,在礼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无不呈现出客家人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

    上个世纪的60年代的初期,当时间谍卫星的观测技术善落后,土楼的圆形方形建筑竟然引起白宫的高度重视,一千多座土楼在当时的间谍卫星的眼中那是一个巨大的核设施群。

    1985年12月18日,美国的客人霍华德.H.贝克与苏蔓珠,在好客漳州市文联负责人陪同下参观了田螺坑土楼群、石桥村的顺裕楼等土楼。实地考察土楼后,当霍华德.H.贝克又钻进当地图书馆细细地研究中国的土楼,确认了在中国福建省南靖县1960多平方公里范围里,发现有1500多座各种类型的土楼,有圆、方、伞形等形状,每座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一般为3-5层,高13米至20米,最大土楼直径74米,墙厚1.5米-2米,每楼可住100-150人。报告出来后让美国情报部门松了一口气。

    客家人南迁的一个个句号

   在福建西部和南部的崇山峻岭中,分布着无以计数的土楼,其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及弧形等,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到明末、清代至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远眺土楼,你会发现,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极为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的大迁徙相关。公元4世纪(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战祸频繁、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首先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从此以后,在闽西南的群山环抱之中,这支流离失所的客家先民便在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客家先人追循着昔日繁华如梦的豪宅大院的模式,强化了土楼的防御功能最后建成这些土楼,这些最大的家、最小的城就有如雨后春笋般在闽西南的密林盆地中冒了出来。这时土楼变成客家先民南迁步履的一个又一个句号。现存土楼最早的建于唐代的公元769年,宋代、元代建的土楼也不少,明代的建筑则随处可见,但现存最多的还是清康熙年间至20世纪70年代所建的。据不完全统计,永定有近两万座土楼,南靖县有一万多座土楼,平和、诏安等地也各有数百座土楼。土楼成为客家人南迁的历史见证!

俗称“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

4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陈峰

每日读图